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讯:当东西方智慧相遇——记德国“百科全书式”学者莱布尼茨对中国的研究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06-18 22:27:23

新华社柏林6月18日电(记者张毅荣 黄燕)“我将在门上贴上标识:‘中国咨询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仅需通过我就能了解中国的最新动态。”1697年,后来成为普鲁士王后的索菲·夏洛特收到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这封信出自德国著名学者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之手。因在数学、哲学、法学等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莱布尼茨在欧洲声名远播,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莱布尼茨也是当时欧洲有名的“中国通”。他对中国的关注始于青年时期,贯穿一生。在他生活的17至18世纪,一批欧洲传教士前往中国,西方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

“17至18世纪,中国拥有传奇的财富以及先进的艺术、文化、科技和医学,这是进入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人所渴望的,”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科技史专家阿丽亚娜·瓦尔多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奇心强的莱布尼茨也对中国充满兴趣。”

17世纪60年代,莱布尼茨开始大量搜集中国语言、哲学、地理等方面的材料,并与赴华传教士们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

1689年,莱布尼茨在与在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的通信中提出30个关于中国的问题,涵盖天文、地理、医药、军事、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绝大多数与科技有关。“中国人观察天的历史是怎样的”“人们修订地图的情况如何”“人参是否真的拥有巨大疗效”“中国人掌握毕达哥拉斯定理吗”“学习汉字有何捷径”……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兴趣更广泛、深入。作为富有真正好奇心和开放思想的伟大学者,科学是莱布尼茨的激情所在。他特别注重西方同中国的知识和技术交流,甚至根据一份关于中国的旅行报告,发明了一种受中国技术启发、用于银矿开采的水平轴风车。”瓦尔多夫说。

1697年,莱布尼茨出版《中国近事》,轰动欧洲。书中主张欧洲人学习中国的实用哲学、开展欧洲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莱布尼茨在书中写道。

此外,莱布尼茨还发现,自己创造的二进制算术与中国《易经》中六十四卦图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东西方文化穿越时空,心有灵犀般联结在一起。

2006年,莱布尼茨诞辰360周年之际,德国顶尖理工学府之一汉诺威大学正式更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瓦尔多夫说:“莱布尼茨的精神反映在学校‘全球性思维,跨领域研究’的校训中。如今,学校约有1300名来自中国的教师和学生,这体现出莱布尼茨所追求的包容自由、开放科学和相互尊重精神。”

相关推荐
“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走进越南

为深化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促进中越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中国南宁市2025年“文化走亲东盟行”走进越南活动6月29日在越南顺化市启幕。  

“幸会·巴西”杭州传统工艺创新展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幸会·巴西”杭州传统工艺创新展6月3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议会蒂拉登特斯宫举行。

中外专家在联合国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对话

来自全球艺术、教育、科技、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主题为“共此时,共未来——全球共生理念下的艺术责任与全球对话”的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