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郝菁)16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超大城市治理智库交流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和智库机构,共同探讨超大城市治理这一重大课题,推动以“城市之治”诠释“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治”赋能“全球之治”,共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
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朝阳绿道上散步休闲(2025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聚焦人民城市理念的治理创新实践
“超大城市是全球发展的关键引擎,其治理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未来的可持续性。”联合国经社部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司长朱巨望指出,城市规划与治理必须具有参与性和包容性,通过倾听居民意见、建立公民反馈机制,使城市更能响应人民需求。
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认为,共治方能大治,善治才能长治,唯有凝聚全社会合力,方能实现全社会和谐。丰台区在推进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愿景共绘、规划共编、合作共行、问题共解、成果共享”的初步实践,逐步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数字政府的核心正从‘建设’转向‘运营’。”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石为在分享深圳数字政府建设经验时说,深圳通过构建“i深圳”一体化平台和“一件事”联动机制,实现了从“管理本位”到“用户本位”的深刻转变。现代超大城市治理应该是以数字政府运营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服务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的路径,主动精准地响应市民与企业需求,让城市治理变得更高效、更智慧。
“超大城市治理是对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要素资源进行高效、精准、安全配置的过程。而这背后,离不开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和支撑。”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贾晓波说,京东正积极建设“超级供应链”,将供应链各场景积累的大数据和技术创新成果,融入城市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让企业的供应链韧性转化为超大城市运行的安全韧性,为实现更宜居、更安全、更高效的城市生活贡献力量。
超大城市治理研究成果发布
本次智库交流活动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更是成果汇聚的舞台。在智库交流活动中,超大城市治理的众多成果相继发布,为全球治理提供参考。
从“古都之变”可见“中国之治”,由新华社北京分社和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推出的《超大城市治理,北京做对了什么?——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北京实践和世界价值》一书关注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现象”,求解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之问”,提供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参考”。
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傅琰在会上发布了《中国城市学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她介绍说,中国城市学在价值维度上践行了“人民城市”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建共享;在理念维度上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注重系统性发展;在方法维度上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共同研究推出的《2025中国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十大案例》显示,入选城市在民生痛点破解、数字技术赋能、多元协同共治、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色。这些案例既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温度,又发挥了创新引领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参考。
共建包容性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
在智库交流活动中,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与国内外智库机构发起“超大城市治理国际智库联合计划”,以此汇聚全球城市治理智慧力量,促进全球城市互鉴合作。
在欧洲议会议员彼得·贝斯特龙看来,全球城市已成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主要舞台。中国一些城市在智能移动解决方案、数字城市平台、能源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为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案例。未来中欧可以在能源效率和适应气候变化、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等方面加强城市发展合作,进一步造福于民众。
土耳其卡尔斯市市长厄蒂肯·申盖尔表示,区域物流枢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了新的机遇,城市应抓住机遇,加强跨域合作,将“一带一路”转化为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
与会嘉宾表示,本次智库交流活动通过深度对话与成果共享,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切实启示。未来,各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治理创新,让城市更智慧、生活更美好,共同迈向可持续的全球治理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