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专访:疫情中诞生,随时代向前——访波黑巴尼亚卢卡大学汉学系主任吉嘉娜·斯特维奇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07-22 14:39:25

新华社萨拉热窝7月22日电(记者张修智)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东南欧国家波黑迎来了第二个汉学系——巴尼亚卢卡大学(巴大)汉学系的诞生。10月初,汉学系首届新生将正式入学。

逆行结硕果,回首来时路,汉学系主任吉嘉娜·斯特维奇感慨万千。她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线上专访时说,自己对汉学系能在疫情中问世感到格外欣慰。

“必须承认,疫情带来的挑战很大,很多必要的筹备工作,包括与中方的联系,都是通过线上进行的,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线上解决的。”斯特维奇说,幸运的是,巴尼亚卢卡大学校长拉多斯拉夫·加亚林教授决心坚定,克服了种种困难,推动了汉学系的诞生。

新生的汉学系,给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的斯特维奇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1999年,斯特维奇从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中文系毕业,获得中国教育部的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深造,实地感受她热爱的中国与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给她留下了美好记忆。回国后,她从事中国问题研究,成为巴尔干地区活跃的中国问题专家,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深刻体会到认知中国的意义。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任何想要跟上时代进步的人都需要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几年前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她这样评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有力地佐证着这一判断。近年来,伴随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与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化,学习中文的热度在波黑不断升温。在一些中学,中文被列为第二外语。东萨拉热窝大学汉学系被誉为该校最知名的系之一。

2018年,在斯特维奇的积极努力和中国驻波黑大使馆的支持下,巴尼亚卢卡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几年来,因其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该孔子学院被誉为欧洲地区推广中国语言与文化最有活力的基地之一。

斯特维奇认为,波黑第二个汉学系的创立是中国语言与文化在波黑的高光时刻,也为波黑青年人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着广阔的前景。波黑对中文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的政府需要了解中国的专家和顾问,2018年中国与波黑之间互免持普通护照签证协议生效后,到访波黑的中国游客数量猛增,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商机,我们也需要更多汉语教师。”斯特维奇说。

为此,巴大汉学系在课程设置上做了相应准备。斯特维奇介绍说,巴大汉学系学制为4年,除了现代汉语和文言文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外交、经济等课程。“我们的课程不光包括语言、中国古代史和哲学,还要让学生对当代中国有充分的了解。我们为未来的专家、顾问、翻译或教师提供了所有必要的课程。”

斯特维奇堪称中国的“铁粉”。在她的微信、推特上,介绍中国语言文化几乎是唯一的内容。她也是各种有关中国话题与活动的常客。最近,斯特维奇在推特上转发了一条以趣味方式介绍中文俗语“铁饭碗”的词条。

相关推荐
通讯|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花好月圆》——中国和波黑音乐家共庆建交30周年

中国驻波黑使馆日前在萨拉热窝市政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庆祝中波建交30周年。中国电影交响乐团室内乐团与波黑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利卡·哈季奇同台演出。中国艺术家表演了《良宵》《四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曲等中国、波黑和西方经典曲目,并携手波黑艺术家共同演奏了多首中外名曲。

通讯丨与山地生灵和谐共生的绿色风电——中企项目践行“两山”理念助力波黑发展

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84兆瓦伊沃维克风电项目,于2024年10月全容量并网,成为波黑规模最大新能源发电项目,年发电量2.59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为当地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波黑专家感叹,这个项目体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专访丨在绿色领域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访波黑经济学家加夫兰·伊戈尔

波黑经济学家加夫兰·伊戈尔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波黑等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在绿色领域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