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鄂尔多斯之五:让生态宜居成为鄂尔多斯新名片

来源:鄂尔多斯宣传部 责任编辑:挑灯 2017-09-07 14:42:13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2005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提出了建设鄂尔多斯现代化林业的奋斗目标,构建林业生态、森林安全、林沙产业、生态文化四大体系,打造管理决策科学化、科技创新多元化、林业执法规范化、森林管护专业化四支队伍,推进管理现代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监测数字化“五化”建设,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由此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2013年,鄂尔多斯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大力发展地方林业生态工程。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鄂尔多斯市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形成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双轮驱动,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的新局面。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764万亩、飞播造林785万亩、封育407万亩。2005年以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70多亿元,相继启动实施了“六区”(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新农村新牧区)绿化、“四个百万亩”(百万亩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工程等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高标准造林430万亩。目前,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丘陵水蚀明显减弱,鄂尔多斯生态状况已经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在造林绿化工作中,鄂尔多斯市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造景并举,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在城市核心区和人口聚居区集中建成伊克昭公园、婚庆文化公园、母亲公园等大型公园150个,建成青铜器广场、成吉思汗广场等休闲广场37个。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7%,绿地率达到36.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29.05平方米,生态、宜居、和谐已经成为鄂尔多斯的一张新名片。

鄂尔多斯生态的改观也引起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全国灌木林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现场会”和“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等大型会议相继在鄂尔多斯召开,赢得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在全国率先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推进“三区”规划,优化生产布局,建设生态恢复区,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减轻生态压力,促进生态自我恢复。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耕地135.8万亩,人口整体退出区达到2.3万平方公里,生态建设实现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恢复转变。加强森林公安、资源林政、林工、森防、种苗和野生动植物管理体系建设,执法网络进一步完善。启动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工程,监控面积达到2.1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重点区域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控。开展全市8.7万平方公里的航空拍摄,并以此为平台建成鄂尔多斯市数字林业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库,包括征占用林地作业设计与管理、营造林作业设计等14个业务系统,逐步建立起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林业管理“一张图、一套数”,林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它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绿了荒漠,富了百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亲近自然、尊重规律,最大限度增加生态资产,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负债。创新和完善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有力促进当地农牧民持续增收。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同时,延长林沙产业链条,促进林沙产业发展,形成了“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三品”(饮品、药品、化妆品)的总体格局,初步构建起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700.85万亩,建成碧森种业、宏业人造板、东达纸业、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高原圣果等规模以上林沙企业20家,建成成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林沙产业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补助、生态效益补偿等直补政策的实施,把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农牧民通过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参与利益分配,积极性显著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的“双增长”,林业成为了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林沙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2014年,鄂尔多斯市林业总产值达44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

林改工作的深入开展,激活了各种社会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领域集聚。鄂尔多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共涉及9个旗区、50个苏木乡镇、652个嘎查村、19.9万农牧户、62.7万农牧民。到2014年底,全市已完成勘界确权集体林地面积5798万亩,确权率为99.6%。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22个,入社农牧户597户,经营林地面积20多万亩,5个专业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达拉特旗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12部委确定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在生态建设之路上行进的鄂尔多斯,地方文化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形成了追求绿色、善待自然、崇尚环保的生态文化品格。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知识宣传、教育:举办了杏花节、牡丹节等特色节日,出版了《林业志》、《绿色之光》、《鄂尔多斯植物志》、《鄂尔多斯植物资源》、《鄂尔多斯蜜源植物》、《鄂尔多斯花卉》,启动了《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和《鄂尔多斯林业生态变迁》的编撰,歌曲《绿色的呼唤》获评全国“十大生态歌曲”。建成了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成就展厅、恩格贝沙生植物园、七星湖生物馆等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全社会热爱自然、关注绿色、回归自然等绿色健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形成。鄂尔多斯林业生态建设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作家和文艺家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节目中都报道了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成就。大型系列报道《鄂尔多斯生态现象解读》、《鄂尔多斯的绿色嬗变》反响热烈,“鄂尔多斯生态现象”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昔日的环境脆弱、十年九旱已被历史封存;如今,大漠草原绿意盎然。鄂尔多斯,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宾朋。

相关推荐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十年发展观察

埃塞俄比亚人齐纳布·博拉一直记得,小时候尝过一种特殊风味的蜂蜜,“像巧克力一样”。

蒙古国今年的植树造林活动正式启动

13日是蒙古国上半年全国植树日,当天,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表示,该国正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以防治日益严重的荒漠化。

绿色品牌彰显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担当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积极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