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全球连线 | 中非农业合作助力布隆迪改善民生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11-29 17:44:10

新华社布琼布拉11月29日电 从“饭都吃不饱”到一大家人丰衣足食、盖起新房,布隆迪布班扎省农民夏尔·恩根达库马纳只用了四年。而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农业专家带来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中国专家给我提供种子和化肥,教我种植技术,让我有足够的粮食喂饱孩子们!”养育了6个孩子的夏尔说。4年前,他开始在中国专家指导下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如今,他家农田的产量已经从每公顷不到6吨增加到9吨,种植面积也从半公顷扩大到了5公顷。

日子好了,他家盖起了新房,在村里特别显眼。“接下来,我想多买些土地,再买几头牛,等旱季来临再添上两台新水泵。”夏尔如此规划着未来。

中国水稻提升粮食安全

布隆迪地处非洲大陆东部,属热带气候,降水充沛,自然条件适合水稻生产。然而,由于当地水稻品种单位产量不高,布隆迪饱受粮食短缺困扰。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根据中布两国政府协议,中国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已派出5批45人次专家奔赴布隆迪执行农业技术援助任务,在当地22个村庄开展脱贫减贫示范工作。

多年来,中国专家组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试验,足迹遍布布隆迪15个水稻种植省份,成功挑选引进8种适合当地的稻种,解决了当地山区因稻瘟病减产甚至绝收的历史难题,并实现部分稻种本土化生产。

XxjinmC007018_20221125_CBMFN0A002.jpg

10月29日,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农民从杂交水稻苗床起苗。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

夏尔居住的吉汉加县宁加4村正是中国专家组在布隆迪设立的首个水稻减贫示范村。村里经过连续5季的杂交水稻种植,实现稻米增产1661吨,户均增收6000美元,全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我们的杂交水稻比布隆迪常规稻种产量高两到三倍。据测算,2022年布隆迪全国水稻整体产量比杂交水稻推广前提高了一倍。”水稻专家蒋代铭介绍说。“如果还能进行生产扩大化,这对进一步提高布隆迪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专家组估计,到2023年3月,布隆迪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4000公顷;与2020年3月水平相较,稻谷增产1.5万吨,收入增加750万美元,布政府提出的“人人有饭吃、家家有积蓄”的愿景有望实现。

培育人才带头致富

宁加4村小伙埃内斯特·伊兰昆达因为家庭负担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转而跟中国专家组学习水稻种植。经过几年历练,他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技术专家,不久前被布隆迪政府聘请带队前往邻国刚果(金)传授经验。

据了解,中国专家组已在布隆迪开展80多期、3000多人次的培训,不断为该国水稻产业自主、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经过培训的数十名青年骨干运用所学技术,带领当地民众走上致富路。

XxjinmC007018_20221125_CBMFN0A003.jpg

10月29日,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中国水稻专家但松柏(左一)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水稻。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

“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专家组的工作!”布隆迪环境与农畜业部常务秘书普罗斯珀·多迪科说,除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中国专家组还帮助该国实现苹果引种,促进家禽养殖、水产和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在当地的推广。

“明年布隆迪农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准备推进灌溉系统和农业机械化。很高兴中国专家会继续留在这里,帮助我们发展。”他说。(文字记者:周楚昀、吉莉;视频记者:刘畅、吉莉;剪辑:刘畅;编辑:徐晓蕾、张代蕾、孙硕、王科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相关推荐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动中国,感动非洲——我眼中的水稻专家杨华德

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以来,田垄间经常能看到中国农业专家和当地稻农共同劳作的身影。2015年,杨华德以第三期中国农业专家身份开始坚守在布隆迪,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改善生产和生活。

中国专家助力刚果(布)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初秋时节,在位于海南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正带领非洲学员操作科研设备,研究热带作物特点。与此同时,在刚果(布)贡贝农场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热科院专家在试验田指导当地农民提高种植技能,传授着让绿色田野“长出”财富的秘诀。

非盟驻华代表奥斯曼:中非农业合作达成诸多共识 前景广阔

9月21日,2023“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在京举行。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出席并围绕非洲农业发展及中非农业合作等话题发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