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泗县:“漏粉工”成为乡村致富新职业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2-12-09 13:17:51

大雪节气过后,天气日渐转冷,粉条加工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在红薯之乡安徽省泗县,广大农民利用当前冬闲时期加工红薯粉条。随着加工方式逐渐规模化、专业化,在提高了粉条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手艺人”的经济收入。

12月8日,在泗县大路镇大张村一家粉丝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屋内萦绕盘旋的热气,锅台上的漏瓢里漏下来的生粉条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今年46岁的薛雷是村里有名的漏粉条好手,家里几辈人都是做粉条生意的,做出的粉条入口劲道、味道鲜美,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气。

据薛雷介绍,古法制作粉条,有打糊、活面、拿面、招粉、拿把、冷冻、晾晒七个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需要7—8个人相互配合,因此素有“七忙八不忙”之说。而在整个漏粉条各个环节中,除了晾晒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外,其它环节必须都得是技术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胜任。

在热气腾腾的大锅旁,一名“拿面工”把粉团放在手里反复揉摆,当揉摆到适合的柔软度后就会快速上瓢。此时粉团便从漏瓢底部的120多个孔中源源不断、均匀地漏下来。漏下来的生粉条经过开水煮熟后便会凝固成晶莹剔透的粉条,随后,“招粉工”用长筷子把粉丝从热水锅捞到冷水缸里,快速冷却后,就可以捞出放在架子上。

湿滑的“千丝万缕”粉条被“拿把工”小心小心翼翼地挂上木杆后,就直接进入冷库进行快速冷冻,经过速冻后的粉条就不会粘连在一起。然后经过解冻、晾晒、检测、包装,口味独特、光滑劲道的手工粉条就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了。

“我们的粉丝都是纯红薯手工制作的,久煮不坨不粘,口感爽滑劲道,能吃出传统的味道。去年加工了20多万斤粉丝,全部销售出去了。今年又接到了很多订单,预计产量应该和去年差不多。”看着挂在杆子上的粉丝,薛雷乐呵呵地说道。

像薛雷这样粉条加工户,在大路口镇有数百家之多。每年冬季都是古法制作粉条的最佳时节,每到这时乡村到处都挂满了银色的粉条,在阳光下照射下晶莹剔透。被列入非遗项目的泗县“传统手工技艺”粉条加工,传承出浓浓的“乡土味道”,一大批具有传统技艺的专业“活面工”“拿面工”“招粉工”等,受聘于粉条加工大户,在家门口当上“上班族”,靠着多年练就的本领走上了致富路。

“在这边干活一天的工资在一百五六十块钱左右,工作强度不大,离家又近,我每年农闲的时候都会过来。”泗县大路口镇大张村村民张艳笑着说道。(董立厚   刘文化)

相关推荐
安徽泗县大庄镇: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地处江淮腹地的安徽宿州市泗县曙光村,以产业为骨、生态为脉、文明为魂,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

安徽泗县:“组合拳”助力东风村产业振兴

这6个标准化大棚投用后,将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预计带动1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从事菌种管护、采摘分拣等工作的村民日均增收70元以上 。

榆阳区孟家湾乡:支部联建强堡垒 产业抱团促共富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通过党建引领打破村域壁垒,构建产业发展示范带联合党支部,成立三大产业联盟,走出了一条“支部联建强堡垒、产业抱团促共富”的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