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东至尧渡镇:逐梦绿色“乌饭叶” 深耕产业育匠心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3-05-18 17:24:00

春末夏初,在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黄泥村的千亩乌饭树种植基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灌木中夹杂着未成熟的红叶,宛如“朱砂痣”般令人心花怒放。

“我们村从2016年开始就开始帮助乌饭树基地进行筹建,帮助企业采集土壤、联合林业部门选址,流转新田组、路口组的荒山、闲田共计560亩,并以35元每亩的价格租赁给安徽乌饭树南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泥村党总支书记高建新介绍道。

乌饭树对种植条件的要求特别苛刻,人工种植的产量非常低,“这里地势复杂多样,非常适合进行试验性种植。”安徽乌饭树南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沛桓说,“我们沿着长江沿线以南寻找适合的土质、山林,一路找到尧渡镇黄泥村。”

确定场地之后,李沛桓找来研究乌饭树三十多年经验的植物学专家,一起开展育种试验。先在荒山中寻找野生乌饭树,数量不够就花钱从别处购买野生品种。“第一年,仅采购乌饭树种子就投入了20多万元,最终的成活率仅有10%,我们深感这项工作难度之大、曲折之多。”李沛桓谈起创业之初的艰辛感慨道。

为让乌饭树在人工环境下保持高存活率,研究团队采取“控制变量法”测算栽种时间、栽种间距、栽种苗年限。“比如移栽苗的最佳年限,最开始对培育的一年苗试验,成活率只能达到8%,后来采用三年苗试验,发现移栽时根系破坏严重,成活率也只有10%左右。最终在失败中不断摸索,找到连续两年对幼苗进行‘打头压长’,再进行移栽的方法,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这对我们来说真是欣喜若狂。”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总结出栽种时间应在每年三月前、干旱时控制浇水量、山间开沟造渠防洪水等一系列经验方法,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人工乌饭树的成活率。

如今,经过长达上千次的育种试验,乌饭树产业基地终于初具规模。漫山遍野都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郁郁葱葱地乌饭树苗,辛勤劳作的工人们也在忙碌的采摘和除草,整个基地显得生机勃勃。

据了解,黄泥村乌饭树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乌饭树产业项目,该基地已成熟的乌饭树面积达到30亩。“一般五年以上的乌饭树才能达到采摘标准,从四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十一月都可以进行采摘,每棵树一年有2-3轮的采摘期,产量可观。”李沛桓介绍道。现在,4万株成熟的乌饭果年产量有5千斤,乌饭叶年产量有3万斤,批发价可以达到5元每斤,再过三年将有96万株陆续成熟,届时期望销售额能达到500万元。

“乌饭树产业在尧渡镇政府的帮扶下,除了黄泥村的主基地外,已经延伸到官港镇、东流镇、尧渡镇查桥村等地,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与多个地区建立合作种植关系。”李沛桓充满信心。

乌饭树具有特殊营养价值。接下来,当地将与中科院、安农大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制作代茶、乌饭米、乌饭米粉等初加工产品和乌饭锅巴、乌饭糍糕等深加工产品,将乌饭树的营养价值通过不同产品分层次呈现。

“一直以来,尧渡镇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接下来将结合乌饭树产业的营养价值,协助企业申请不同种类的加工许可,同步扩大宣传、鼓励周边种植户加入,将这种极具营养价值的产业辐射带动全镇及更多区域!”尧渡镇农办主任亢四毛介绍道。(王超    许一顺)

相关推荐
安徽东至:科技赋能 土地生金

日前,走进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吉阳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这里一共有296个黑色大棚,正等待着村民们的收割。

安徽东至青山乡:冬种羊肚菌 春收“致富伞”

近日,走进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青山乡叶桥村紫荆蔬菜合作社农业基地,营养袋旁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十分喜人,

神木以村企结对为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神木通过实施“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全方位布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模式,以村企结对为路径,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