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桑田、一张蚕种、一筐蚕茧、一缕蚕丝,编织出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新丝路”。近年来,安徽省六安金安区椿树镇将发展蚕桑产业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采取“桑树种植+蚕农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不断发展和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该镇棚岗村的养蚕大棚,蚕农们正在向蚕架上投放新采摘的桑叶,蚕宝宝们缓缓蠕动,争相吃食,发出阵阵悦耳的“沙沙”声。“别看它们还小,再过个三十天就能结茧了,这是我们村今年养的第二批蚕,春天的时候我们养了55张,每张都有个九十几斤,现在这批秋蚕长大结茧后,我看产量不亚于春天。”村民徐啟文一边喂蚕一边开心地说。
“带我在内总共有280多人,家里进行了土地流转,每年光这笔钱就有差不多1000块,然后我们还能来这边务工。”徐啟文介绍,“我们这边工作分两种,一种是固定的,每季工作差不多一个半月,能有2000多块钱,还有一种按工分计算,1小时1工分,1工分10块钱,你要想赚多些就早点来,晚点走,我们都觉得很好,多劳多得嘛。”
据了解,棚岗村养蚕历史已久,2020年村里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名义开展种养,全村1815人全部入社,齐心协力发展蚕桑种养,通过土地流转,现有400多亩桑树,养殖大棚13个,总面积6800㎡。
“去年高温干旱,桑树长势不旺,桑叶产量和质量也有所下降,让村民比较担心会收成不佳,所以今年棚岗村没有开展大规模种养,不过今年桑蚕的长势和市场行情都不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明年春天将扩大规模。”棚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养洋说。
同样位于椿树镇的草庙村去年才开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开展蚕桑种养,因为起步晚加上桑树多为前年新种,市场竞争优势并不大,村两委经过多次考察学习,选定了把蚕茧加工为蚕丝的方式提升附加值。
经过前期和村民们多次沟通,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投资建设蚕茧代加工点,等到蚕茧结成时,村里负责收购村民们自己养殖的蚕茧,再集中送到代加工点进行再加工,最后统一卖出。“通过加工,我们一季收入能增加10万元,春季蚕桑养殖量大,最高时一季能提升收入18万元;加工后的蚕丝我们已经对接了三十铺镇的一家公司,那边收购后再制成蚕丝被,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接下来我们就想把规模扩大,把产业做强,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在实现村集体经济提升的同时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草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道龙信心满满说。
据了解,今年椿树镇共养殖蚕种两批1500张,每张产茧55公斤,产值达370万元,春蚕养殖农户平均增收约12000元。小小桑蚕织出了一个个“致富茧”,助力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下一步,椿树镇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作用,加强对蚕农种桑养蚕的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蚕桑产业效益倍增,让种桑养蚕成为最具活力的“绿色产业”“致富产业”。(汪琛 邱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