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鄂尔多斯达旗系列之九:达拉特,人与沙“和”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责任编辑:李晓纬 2017-09-16 15:52:00

浩瀚的库布其沙漠海海漫漫撒落在鄂尔多斯北部,与黄河的几字湾相搭。想来,蒙古语“库布其”汉译“弓上的弦”,也许就有此意。库布其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流动沙丘约占61%,沙丘高10—60米……看得出,自然条件恶劣,于是,身处其中的鄂尔多斯人几十年都在与库布其“斗”,其中的苦恼欣慰、成败得失,可谓百味杂陈,诉说不尽,但多少年来,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对改变落后、憧憬未来的孜孜以求。

前不久,记者前往达拉特旗采访,了解了他们发展沙产业的缘起及实践,就深深体味到那些情怀的浓烈。

今年已84岁的孙五十四说起当年种树办林场,依然是热血沸腾。他是1964年时,原王爱召乡园子圪卜村村办林场的第一任场长,“南北三十里,东西三十里”,这是个让他引以为豪的数字,也是村办林场最辉煌时的规模,当年种树靠的是“人力”,靠的是意志,半夜老婆娃娃相跟上,背上二三十斤的树苗和工具去几十里外的明沙梁栽树,吃是在沙窝里嚼干粮,住是沙窝里搭帐篷,山洪把帐篷“推走”的事都发生过。几十年中,孙五十四和库布其来来回回的纠缠争斗一刻都没有停歇,进退之间,失败成功的感悟让他们成熟,也让他们睿智。这中间最值得骄傲的是:面对困难,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坚持下来了。时至今日,园子圪卜村的村办林场经过改制,依然“健在”,像一面精神旗帜感召着人们。

如果说,与库布其沙漠“斗”是一代人与自然抗争的真实写照,而相对于“斗”,可能人们会对“顺”有一丝不屑,其实这也是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达到的另一种境界。这种“顺”,有对生活的感悟、态度,也有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比如对沙漠的理解,不再只是单纯的“人进沙退”的治理,而会想到在与沙漠“共同生存”中“互利共赢”。比如说,AAAAA景区响沙湾,这里的沙子会“唱歌”,人们若只是一味以“消灭”的态度面对,那无疑是不可理喻的。包容共荣,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发沙产业,这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项目及探索方向,已经在达拉特人的规划之内,已经有了初具成效的实验成果,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在与库布其沙漠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达拉特人不再把它当成斗争的对象,而是作为了共赢的朋友。

2016年初,达拉特旗提出了建设库布其沙漠经济先导区的思路。这一思路,当然强调生态建设,而与之并进的,是发展沙漠经济,特别是“先进技术光伏发电基地”和“沙漠生态旅游度假产业”两大板块引人注目。其中,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规划容量为2吉瓦,基地主要通过“林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旅游”等模式,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沙漠特色旅游、沙漠农林产业、沙漠生态治理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光伏+农林”,可以使大量沙漠荒地得以高效利用,可利用光伏板下方和占地间的空隙,穿插种植沙生经济植物,如优质牧草沙打旺、紫花苜蓿及矮化密植红枣等,达到“林光互补”的目的。目前,围绕“光伏+旅游”模式进行了前期规划设计。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达拉特人已告别了与库布其沙漠为敌的争斗阶段,正在稳稳地走向“人沙和谐”的生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行动,顺势而为开展生态建设,探索发展沙产业、沙漠经济,由此实现“绿富共赢”。

恩格贝的沙漠植被绿化面积已达到70%;东达集团投资29亿元开发沙柳种植带动周边,獭兔产业已成规模;银肯塔拉依托3000亩沙漠绿洲已控制沙漠4万亩;达拉特旗乡村旅游吃生态饭、挣绿色钱……这些事实,饱蘸了智慧与努力,时间的车轮在走,达拉特人对美好未来的追寻仍在继续。(本文原刊发日期: 2017-06-13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张涛 马利军 白杨)

相关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海关总署经过2天的现场考察评估,宣布鄂尔多斯航空口岸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3个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启幕

​以“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9日在此间启幕。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出台重磅奖励政策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出台重磅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