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亳州谯城区:改革拓宽增收路 深耕“三农”绘“丰”景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3-09-21 16:45:00

火红的辣椒迎来丰收季,椒农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育好种牛做强肉牛“芯片”,“秸秆变肉”工程正加速推进;废弃敬老院变身新厂房,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眼下,行走谯城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丰”景图。

火红辣椒 带来红火日子

“今年种了5亩多朝天椒,已经卖了2亩,粗略算一下,每亩地能卖到8000块,效益真不错。”说起今年的辣椒收成,谯城区牛集镇宋庄村村民陈振兴乐开了花。

谯城区朝天椒种植有40多年的传统历史,具有明显的资源和生产优势。近年来,谯城区委、区政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论证,设立谯城辣椒研究院,对亳州地区辣椒栽培模式、种植习惯、地方主栽品种等进行升级、改良,推进全链条发展。

2022年谯城区朝天椒种植面积达30.7万亩,其中套种种植19.5万亩,亩均效益7000元,特别是小麦朝天椒套种模式,确保了粮食安全,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小麦基本不减产、每亩耕地增收5000元的目标。

朝天椒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收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在家门口帮种植大户摘辣椒,每公斤0.6元务工费,一天能挣100元左右,手快点,能挣130多元呢。”在宋庄村朝天椒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张晓欢说。

牛集镇分管农业负责人陈金友介绍,该镇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发展朝天椒产业,并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鼓励致富能人购买朝天椒全自动烘干设备,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朝天椒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把小辣椒做成大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今年全区朝天椒种植面积达31.96万亩,预计亩收益8500元以上,总产值可达27亿元以上,为发展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奠定了基础。”谯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谯城区委、区政府制定了《谯城区推进朝天椒全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辣十条”,对朝天椒产业全产业链进行奖补,促进朝天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谯城小麦套种朝天椒模式,2023年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推介发布。

做强“芯片” 推动“秸秆变肉”

和牛、安格斯牛、大别山牛、皖南牛、梨木赞牛……走进谯城区种公牛站,品种各异的种牛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头自主培育肉牛,体重超过2500斤,是站内体型最大的牛。

“培育这种大型的杂交肉牛,优质种牛冻精是关键,当然还要有体格较大的健康无病的受体母牛。”管理人员马帅指着一头自主培育的肉牛说,公牛的生产性能是影响牛群遗传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牛群改良的基础,是肉牛产业发展的“芯片”。

谯城区种公牛站始建于2011年,占地61亩,主要开展和牛纯种繁育、种公牛冷冻精液生产及地方优质牛种活体基因库建设等,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良种肉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目前,站里存栏各类种牛74头,年生产牛冷冻精液约40万剂,初步形成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相融合的现代种业创新及运营体系。

谯城区是传统养牛大区,2022年底肉牛存栏1.96万头,出栏2.29万头。现有存栏50头以上养牛场116家,存栏100头以上养牛场36家,存栏万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村1个。近年来,谯城区依托种公牛站建设,鼓励支持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和基础母牛繁育,打造谯城区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该种公牛站将对牛舍、采精大厅、实验室等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繁育体系,提供高端肉牛种质资源,计划扩增种公牛群体达80头以上,年生产优质种牛冻精60万剂以上,年销售额达600万元以上。”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捷介绍,项目建成后,该种公牛站将立足谯城,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把种公牛繁育良种输送到全国各地,通过不断提升种质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打响安徽种公牛站品牌,加快推动“秸秆变肉”工程做大做强。

接下来,谯城区还将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饲草饲料生产供应、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保障等一体化科学养殖,做好“秸秆变肉”大文章。同时,对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亳州试验站进行改造升级,新建1家千头良种繁育场,建设万头公租牛舍,新建1家万头肉牛育肥场,建设1家肉牛饲料加工厂和1家功能性食品预制菜生产企业。其中,预制菜生产企业将以中药材和特色优质牛肉为原料,生产功能性食品预制菜,突出特色,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盘活“三资” 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资源盘活利用,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80万元,比去年多30万元。”日前,谯城区古井镇门庄村党委书记李磊算了一笔账,该村通过开展“三资”清理核查工作,共摸排出集体资金50万元、资源3处、资产8处。“摸清家底后,我们根据每处资产的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有的改造成厂房,有的改造成蔬菜大棚,统一公开发包出租。”

今年以来,谯城区大力实施农村集体“三资”摸底、整治、提升、规范工作,采取多种经营模式激活“老三资”,发展“新三样”,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明、资产不清、资源混乱等“三资”焦点问题,真正把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截至目前,谯城区21个乡镇235个村共清理核查出各类资金8704万元、资产1342处、资源749处。按照《谯城区推深做实“三变”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有关“三资”情况将被录入谯城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三资”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闲置浪费。

在充分盘活“老三资”的基础上,谯城区积极探索“振兴工厂+振兴农场+振兴光伏”“新三样”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模式,着力构建集体经济收入新的增长极。

按照规划,从2023年至2025年,谯城区采取振兴工厂“50+N”建设模式,每年建设各类标准化厂房50个,每个标准化厂房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左右;按需建设烘干房、冷库、仓储等项目N个。到2023年底,每村至少建成不少于300亩的集体农场1个,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左右。另外,由谯城区交能公司与村振兴公司合作运营,利用各乡镇公益性办公建筑、标准化厂房、闲置坑塘等,因势利导建设光伏电站,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左右,并合理分配收益,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到2023年底,实现全区村集体经济整体收入1.6亿元、村均收入68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50%;到2024年底,实现全区村集体经济整体收入2.02亿元、村均收入85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90%;到2025年,实现全区集体经济强村全覆盖。”谯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委农办主任张民说。

初心不改,奋斗不息。谯城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两强一增”行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速宜居村庄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文图由中共谯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推荐
豫皖牵手 毗邻县(区)融媒体联盟大会在亳州谯城区拉开帷幕

近年来,亳州谯城区坚持强担当、勇改革,一体推进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融合、新闻宣传与高端技术融合,实现“网信+融媒+文融”的工作格局。

助推招商工作更专业高效 安徽亳州谯城区国有产业招商公司正式揭牌

4月8日,亳州市谯城区产业招商事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全省县区中首家市场化的国有专业招商公司。

安徽亳州谯城区:拼出新蓝图 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2023 年,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全面推进“六区建设”,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