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鄂尔多斯杭锦旗系列之三:古如歌,蒙古音乐的活化石

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 责任编辑:李晓纬 2017-09-17 10:04:00

(本篇文字素材来自中国民族博物馆,仅供参考)

“我们的骄傲始于祖先,珠宝的贵贱源于质地,为民的官吏就是国家的栋梁,圣洁的宫殿好比历史的见证……”当库布其大漠中深藏于民间的艺术—“古如歌”庄重而唯美的响起,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扑面而来,仿佛是置身于广袤辽阔的草原,湛蓝无垠的天空勾勒出亘古悠远的意境,俨然成了库布其沙漠里一道鲜艳靓丽的风景线,带给人的一场纯天然的草原风情震撼的视听觉盛宴。

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鄂尔多斯大草原深处,有一个绿宝石一样美丽的杭锦旗。杭锦旗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14万各族英雄的儿女。这些英雄的草原儿女,都在传唱着一种成吉思汗时代流传的金帐宫廷歌谣,那就是蒙古人古老的长调民歌——古如歌!

“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蒙古语的汉文译音。“古如”在蒙古语里有着“国度”、“朝政”、“大众”之意,在梵语里有着“师祖”之意。“都”也是蒙古语音译,其汉语意思就是“歌”。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古如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沿岸地区的牧区,即特古日格、希拉召、呼和毛都、巴拉海、巴彦恩克尔及伊克乌苏等地区。她如库布其大沙漠中的红柳,从成吉思汗时代的金帐宫廷里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杭锦旗的王爷府内还拥有着古代宫廷的武装部队、乐队编制,以及一直沿袭传承的古如歌艺人。之后,这些艺人散落在草原大漠深处,成为今天古如歌传承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杭锦旗最后一个王爷阿拉坦敖其尔的女儿,今年60多岁的庆克勒乌妮尔就能熟练演唱十几首古如歌歌曲。

杭锦旗在秦汉时代一度是剽悍的游牧民族匈奴的“龙庭”所在地,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御西北孔武善战的匈奴人,匈奴人后来又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人后来融入到更加剽悍的蒙古人中。成吉思汗征西时就病死在六盘山里,回灵漠北途经鄂尔多斯草原,灵车不行,护灵的蒙古人终于明白这是圣祖“显灵”,他们将圣祖用蒙古人的习俗葬在花如彩云、草似海的鄂尔多斯草原上,成吉思汗八白宫就成为蒙古人世代朝觐的圣地。数代守灵的达尔扈特人,也成为古如歌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古如歌被称为蒙古音乐的“活化石”。从目前整理出来的古如歌主题来看,可将其分类为国政歌曲(即国宴歌曲),主要以歌颂国政、皇帝、英雄事迹等为主题;另一类,以歌颂赞美家乡壮丽山河、感恩父母为主题;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歌唱佛祖及其教义也成为古如歌的重要主题。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古如歌选材的庄严性和主题的崇高性。

古如歌属于长调体裁,也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创造的草原标志性音乐文化。古如歌这种仪式性的象征符号,它的博大肃穆是由它的演唱形式而定的。在特定的场合内,众人同时以单旋律齐唱形式展现粗犷苍劲的长调风格,气势恢宏博大,气氛的热烈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古如歌在结构形式上也是非常严谨的,仪式演唱中没有多声部出现,由优美华丽的羽调式图日勒格(引子)开场,唱腔由四句式曲调构成,节奏自由缓慢,字少腔多、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虽然没有固定节拍,但唱词固定,不能有任何修饰及更改;图日勒格后接三首古如歌主歌,主歌采用四行歌词的民间诗歌形式,由多段体形式组成,这也是区别于图日勒格四句式一段体的最大特征;最后,才回到刚健、明亮的宫调式图日勒格,演唱结束。

2014年8月15日,中国民族博物馆一行五人在顾群馆长的带领下,踏上了鄂尔多斯散发着草原芬芳的土地。杭锦旗委宣传部长冯世业介绍,经过历届旗委、旗政府的努力,杭锦旗一共搜集整理了111首古如歌,建立了十余个古如歌传承基地,成立了一个“杭锦旗古如歌协会”,现有会员400余人。2008年,杭锦旗古如歌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也命名杭锦旗为“中国古如歌之乡”。在古如歌搜集整理人孟克图娅副部长的带领下,当天下午,我们就前往古如歌传承人阿木古楞家采风。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位盛装的“古如歌”传承人阿木古楞已经99岁高龄了,他带领两位60多岁的老人斯尔吉浩日乐和如乐玛永荣,用高亢苍凉的声音为我们演唱了三首古如歌:《河套之花》、《歌唱家乡》和《弯弯的月亮》。这三首古老的歌谣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了成吉思汗的金帐宫廷,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成吉思汗时代的国歌”又“复活”了。

成吉思汗的“国歌”古如歌在蒙古族最著名的史诗《蒙古秘史》中就有记载,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只在像阿木古楞这样年近百岁的老人中传唱,让人担忧,感到肩负的保护民族文化的重担是如此的沉重!杭锦旗古如歌研究会会长古日巴泽尔说,他旗下的400余名会员中,绝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的年轻人只关注草原外面的花花世界,以及花花世界里流行的时尚歌曲,古如歌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2014年8月17日上午,我们走访古如歌传承基地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村)时,整个嘎查(村)有592户,1336人。其中蒙古族有854人,而古如歌传承人只有23个人,而且大都是中老年人。这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古如歌传承形势的严峻!

“古如歌”是活态的蒙古音乐文化,如何保护这些原生态的古如歌?杭锦旗有关部门根据“原音、原调、原词”的“三原原则”,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一是在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蒙、汉对照的《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杭锦古如歌》;二是把111首古如歌全部整理并翻译成汉文;三是在2009年成立“杭锦旗古如歌协会”;四是搜集复印蒙古国流传的4本古如歌,与杭锦旗古如歌进行比较研究。由于人力不足,物力有限,古如歌的保护显得力度还不大,成效还不明显,但万事开头难,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

古如歌的保护与传承,杭锦人已做了些许可圈可点的工作。但古老的歌谣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植入市场因子?如何增加时尚元素,赢得年轻一代草原儿女的喜爱?如何走出辉煌的金帐宫廷,进入草原花朵一样淳朴的牧民中间?如何打造“古如歌”这张杭锦旗最亮的、唯一的文化名片?这是杭锦旗旗委、旗政府一直思考的课题。

在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古如歌首先进了旗内的蒙文学校。但古如歌进蒙文学校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利用新媒体让古如歌进入2470多万内蒙古人民之脑、之心、之口!为此杭锦旗政府与内蒙古电视台合作,制作了《杭锦古如歌》专题节目,在内蒙古电视台反复播放,还上了全国卫视。旗政府还投资电视连续剧《忽必烈大帝》,在电视剧中植入古如歌元素,利用忽必烈盖世的英名传播曾经一度沉寂的古如歌。关于古如歌未来的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顾群馆长建议,在充分尊重蒙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基地传承、展厅展示、歌舞合璧、文商结缘等方式保护与传承古如歌文化,打造杭锦旗古如歌文化品牌。

相关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海关总署经过2天的现场考察评估,宣布鄂尔多斯航空口岸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3个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启幕

​以“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9日在此间启幕。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出台重磅奖励政策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出台重磅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