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抓手,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全区拥有社会化服务主体1469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村133个,培育了意利达合作社、淮河农机合作社、金色家园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等30多家服务能力超5000亩的服务组织,2022年,全区大田农作物耕、种、管、收农业生产服务面积达242万亩(折算后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87.68%,带动农业生产节省成本3750万元,带动粮食增产6825万斤,带动农户增收11000万元,带动集体经济组织增收4500万元。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2019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提质增效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埇桥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对主体购置农业设施装备、开展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培育、融资等方面给予奖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埇桥区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小麦生产重点环节小麦赤霉病防治,围绕皖北高蛋白大豆基地建设,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种试点,广泛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大托管服务。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充分利用土地确权颁证成果,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和“劝耕贷”金融信贷担保模式,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全区累计为5778余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及农户发放农地抵押贷款4.51亿元,累计发放“劝耕贷”支农贷款5.37亿元,金融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
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区、镇(乡、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体系,建成1个区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个乡镇分中心、276个村级服务站,统一规范使用《宿州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实现了承包土地可登记、可发布、可查询。
强化技术服务支持。以“一站式”区、镇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支撑,全区近500名农业技术专家采取技术培训、技术辅导、技术资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全区已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个、乡镇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0个,为全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全程社会化服务等推广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平台。埇桥区集合经管、植保、农机等部门,制定了《埇桥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对机耕、机收、植保防治等服务环节进行规范。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主体+农户”模式。埇桥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能力,采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主体+农户”模式,整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成立两级机构,区里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财政、农业农村、农业执法、农机、农技、农经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埇桥区经管站牵头推进。镇级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村集体两个整合。有一定农机基础及服务能力的村,整合村内农机、劳动力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能力弱的村除了整合村内农机和劳动力,并联合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签订两份合同。制定合同模板,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代表签订服务合同,村集体通过自己服务或与主体合作社的方式给农户开展服务,如果是村集体和服务主体合作开展服务则签订服务合同。实行两个规范,区镇社会化服务领导小组加强引导和检查,采取信息化手段对服务进行监管,指导服务主体加装信息化终端。严格服务主体遴选,设立服务主体遴选标准,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名录库,进行动态更新。(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