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宿州埇桥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3-23 20:10:00

为推动乡村发展提档升级,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一直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环境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打造优美环境是建设和美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埇桥区持续深入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乡村品质得到快速有效提升。

“现在的灵寺村基本实现了绿水青山为邻、花草虫鱼为伴的村庄格局,以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埇桥区符离镇灵寺村党总支书记陈勇敢表示。谈起以前对灵寺村的印象,村民回忆,一到秋冬,灰尘特别大,走在路上常常会被迷了眼。现在的灵寺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整体规划打造“怀旧”主题,依托村内老照相馆、老供销社、老医院、老浴池和黄花洞、思君崖等景观,结合主题壁画和网红元素的打卡点建设,展示“灵寺”靓丽名片,节假日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休闲娱乐。

符离镇沈圩村依托特色种植业,打造“十里桃花长廊”百亩桃花精品景点,桃林分布在濉河岸边,每逢桃花盛开时,清澈的河水与鲜艳的桃花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显内涵 挖掘乡村文化底蕴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埇桥区深入挖掘各村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修缮历史古迹,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沈圩村借助房龄200多年的沈家古宅打造淮海战役展陈馆,向游客展示战争期间遗留在民间的手榴弹、钢盔、子弹、行军水壶、马灯、独轮车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用具等,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据该村后备干部苏露介绍,馆内很多展品都是村民自发捐赠的。

此外,由沈圩村村民沈冬冬建设的民俗文化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分为红色文化展厅、古玩陶瓷展厅、年画展厅、古农业生产农具展厅等9个不同展厅,现有藏品10000余件,向游客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皖北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等特有的历史风貌,为推动传承和保护皖北乡土民俗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灵寺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秉承皖北田园风光的设计定位,该村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为主题的载体阵地,展现丰富的乡村文化。“下一步,灵寺村将围绕黄花洞、灵鹫山、思君湖等景点做好故事挖掘、景点提升,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旅品牌。”陈勇敢表示。

兴产业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环境好了,产业才会兴;产业兴了,乡村才会振兴。埇桥区积极推进各村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目标。

沈圩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产业,种植鲜桃、酥梨1200余亩,年产值近600余万元;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等特色景点,发展休闲旅游、观光采摘、餐饮民宿等农旅产业。据介绍,每年桃花节,沈圩村都能吸引宿州市区、淮北市、徐州市等地游客15万人以上,旅游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200多人。

“灵寺村的葡萄种植品种多,品质好,在市场上特别畅销。”陈勇敢介绍,截至目前,该村种植葡萄总面积达500余亩,每亩纯收入万元以上。下一步,灵寺村将以更有力的举措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将生态宜居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绘就彰显皖北田园风光具有埇桥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李芸)

相关推荐
安徽宿州埇桥:点绿成金,筑牢生态屏障

近年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在环境保护、板材产业、经济价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安徽宿州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新年伊始,走进安徽宿州市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热潮涌动的发展景象。

安徽宿州埇桥:监督筑基 助力乡村振兴“路路畅通”

今年以来,宿州埇桥区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监督检查,以精准有力监督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路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