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芜湖繁昌平铺镇:非遗课堂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7-03 15:35:56

“高不过脸、底不过腰,唱出歌谣、拿好抛鼓、打出节拍……”近日,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九年制学校课堂上,繁昌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鲍莉莉以及平铺“十样锦、炭篓灯”传承人汤大贵等正由浅入深地为该校师生讲述非遗的历史文化、传承渊源、表演技艺等知识,并现场示范非遗的规定动作以及基本打法。学生们专注听讲,对非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据了解,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近年来,繁昌区把非遗技艺搬进课堂,让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播下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种子”。

繁昌民歌种类繁多,有秧歌、山歌、号子、小调、门歌、儿歌和风俗礼仪类的民歌,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说唱、领唱等,是中国汉族民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样锦、炭篓灯”在平铺的历史近160年,源自湖北,太平天国后,大量移民从湖北随州、应山、孝感、黄石等地举家迁入平铺一带,是由十样民间乐器组合在一起的民间吹打乐,在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了四支曲笛,一面马锣及三钟。马锣乐手不仅要击打出响亮的铿锵之音,还每隔四五秒,在敲出一个强音的同时,将锣鼓快速的抛向空中,随即随又稳稳地接回到手中,完成动作,还要落在音乐的节点上。三钟是由一口铃,两只手锣上下连缀组成,轮番击打发出“叮当锵”三种不同乐音。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繁昌民歌、‘十样锦、炭篓灯’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也非常感兴趣!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对非遗产生兴趣,让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平铺镇九年制学校学生杨某高兴地说。

“我们学校将繁昌民歌、‘十样锦、炭篓灯’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固定在每学期开设非遗课。带领孩子们了解非遗故事,把非遗文化有效地融入教育中,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该校负责人表示。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依托文化资源优势,与当地学校深入合作,通过特色课堂、教育传习、体验互动和交流展演等活动,实现非遗项目与特色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参与、了解和热爱中,助推繁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通过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繁昌民歌”传承人鲍莉莉表示。

“下一步繁昌区平铺镇将继续拓宽,邀请非遗传承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也让全镇村民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平铺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王家才 俞传喜)

相关推荐
2025中国“4+2”(汽车+自行车)接力挑战赛繁昌站圆满举行

2025年11月1日至2日,首个国家级“汽车+自行车”跨界赛事——中国“4+2”接力挑战赛,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途居马仁山露营地举行。

芜湖繁昌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宣传活动

经初步统计,本次繁昌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

芜湖繁昌区平铺镇:风吹稻浪喜收割

连日来,在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种植大户山河种植基地,500余亩的水稻进入收割期,种植大户正抢抓大好晴天及时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