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从一根竹子,人们能从中想到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用竹子作为替代塑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在提倡绿色环保大背景下,我国也是提出了“以竹代塑”的新概念,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用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摆脱“塑”缚,旨在推动减少塑料污染,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
寒冬岁月,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东岛村,有着“安徽竹乡”之称处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一个藏着千年的古村落,拥有万亩竹海的小山村,群山环抱、修竹茂林、屋舍俨然,晴耕雨读、诗画东岛坐落于此,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摇曳多姿的竹子一眼望不到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村大山深处拥有万亩竹海的乡村,过去交通不便,全村老百姓守着漫山遍野的竹子,只能挖点竹笋行走十几里公路,挑到县城去卖,收益甚微,指望为数不多的田地靠天吃饭哦.....”峨山镇东岛村村民程得宽老人告诉笔者。
原始的砍竹卖竹靠着放排、转运等原始方式运输毛竹,大山和闭塞的交通成了毛竹外运的“拦路虎”,即使运出的毛竹不仅产品利润低,未产生经济价值,而且几年都无人问津,村民们守着万亩竹海、望竹苦笑年复一年过着穷日子。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以前,乡村交通不便,竹制品加工厂处于初级加工品阶段,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破坏生态,还压缩利润空间,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趋薄,经营压力非常大。如今,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竹代塑”新概念的出现,东岛村党支部乘势而上,从一根竹子,看到了商机,抢抓机遇挖掘深山“竹文章”,做活“竹文化”,做全“竹链条”、做强“竹经济”,迎来了“势如破竹”的乡村经济发展,“以竹代塑”深挖“一根竹”, 打绿色牌走乡村振兴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盘山而上,山腰间传来竹子断裂倒地的声响,几名竹农正在砍伐竹子,不一会伐竹工人们把毛竹梢捆扎整齐摆在生产便道上,用力一拽整捆的毛竹飞流而下,直抵山底村道。
笔者走进东岛村一个竹制品加工厂,满院几十个工人正忙着机器捆扎制作、切割完好的成品竹子、贴码打包、入库装车,紧张有序的忙碌着。这时厂里一位憨厚的中年男子笑容可掬来到笔者跟前,他叫邢朝阳,是竹制品加工企业带头人,也是这家竹制品加工厂的“掌门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带头创业人,也是东岛村竹制品加工厂的龙头企业之一。
“我们村山上的竹子资源丰富,现在乡村公路通到家门口,原材料不愁,我们从2010年开始启动建设办厂,在不断的改进生产工艺环节中,朝着‘绿色工厂’目标方向努力,总投入2000余万元,主要是生产半成品、成品,加工成扫帚、箩筐、竹篮子、竹筷、竹椅、竹凉席之类物品,就是看起来没有用处的边角料竹粉,通过挤压成型变成竹塑板材对外销售,加工的半成品提供给细加工企业,用纯手工编织的竹质工艺品,做工精致、造型新颖,价格实惠,用竹子来替代塑料制品,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目前市场上面‘以竹代塑’的产品成为一种新的环保趋势,用途也非常广泛,同时提高了竹子资源的附加值,让竹资源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今年加工毛竹500多万吨,每公斤毛竹收购0.5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人,带动当地竹农共同富裕。”东岛村竹制品加工厂邢朝阳向笔者介绍道。笔者算了笔账,年加工毛竹500多万吨,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年收入就达到了100多万元,全村共有700户,每户出售毛竹收入3000多元,全村竹农收入达到210多万元。“春节前后,山村里最畅销的年货必是冬笋,由于竹林茂盛、气候宜人,土层肥沃,冬笋壳薄肉厚、白嫩鲜润,自古有‘山珍’之誉,每年的冬笋供不应求,平均卖到12元1斤,加上春笋、元竹笋、夏天的鞭笋,村合作社销售年产笋子200多万斤,营业额突破40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周加仁向笔者说道。
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东岛村因竹而立、依竹而兴,以竹而富,万亩竹海的乡村百姓从“望竹兴叹”到翠竹生“金”,青青翠竹不仅给乡村百姓带来巨大的产业发展,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实现了“一根竹子”的演变,“以竹代塑”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竹产业前景越来越广阔,竹制品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在生活中的消费选择。
“我们村竹资源富集、竹景观秀美、竹文化深厚,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充分发挥竹林生态,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配套资金,大力发展毛竹绿色产业发展,建成竹制品加工厂,形成集毛竹制作、加工、晾晒、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日加工毛竹6万—8万斤,竹笋厂、村合作社、竹制品加工厂等吸纳村名3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生态碗’巧变‘金饭碗’,解决了每家每户的毛竹销售滞销的难题,激活了沉睡多年的毛竹资源,初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实施竹林高效经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将竹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让翠竹生‘金’,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以竹代塑’产业正在起步阶段,在竹制品加工生产减少环境污染过程中,鼓励村办合作社提升竹科技、挖掘竹文化、完善竹工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把‘一根竹子’演变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2022年村集体收入66.66万元,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收入100.79万元。”东岛村党总支书记李克文说道。
借着竹海好生态,在竹海中体验竹生活,东岛村依靠“晴耕雨读,诗画东岛”的文旅品牌,竹旅融合也为竹制品拓展了更多应用场景,高峰时期东岛村能吸引几千游人前来游览乡村田园美景、竹乡风情,游客们在体验农家生活、品味浓浓乡愁时,青青翠竹不仅给东岛村描绘出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同时盘活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彰显。
推进“以竹代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以竹代塑”是一盘大棋,推进“以竹代塑”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举措,科学合理地采伐竹子不但不会破坏竹林生长,还能调节竹林结构,提高竹林质量,促进竹林稳产高产,竹子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天选之材,更是促进竹资源的生态价值转换,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大环境下,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以竹代塑”消费理念,提升消费者对竹制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推动整个竹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笔者行走在“晴耕雨读,诗画东岛”乡村旅游风景小道上,万亩竹海、沿线风景尽收眼前,着力深挖竹潜力,全面推进升级版竹产品,把竹产业打造成环境美化的生态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经济强村的优势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竹乡画廊”风景线,一幅和美乡村翠竹生“金”的崭新画卷,正在广袤的乡村田野间铺展开来……(鲁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