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宣城宁国市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以系统思维审视改革、谋划改革、推进改革,各方面各领域“越改越好”。聚焦群众所需、人才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点题式”改革,“时代味”“宁国味”“创新味”凸显。全面深化改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和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立足全局谋划,构建全面深化改革“项目库”
围绕“融入长三角 对标沪苏浙”,主动推动沪苏浙先发地区先进做法在宁国市落地转化,谋划一批自主创新改革项目,实现改革工作有创新性举措、有突破性进展、有标志性成果。
一是市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改革。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重要改革项目,做到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围绕重大经济体制机制、重点项目要素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讨论审定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顺利推行“精管委会+强公司”改革。建立周六要素会商机制和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依托“宁呼我应”工作机制,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基层治理“宁国样板”,推动各领域各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稳妥有序、高质高效。
二是市委改革办对标对表推改革。市委改革办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研究经济、研究产业、研究民生短板和项目推进,围绕锻长补短、夯实发展基础,谋划推出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动性、影响力的改革项目。如,为推进全市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谋划“亩均领跑”工业全域治理改革。制定出台“亩均领跑”工业全域治理改革工作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整治提升工业低效土地1500亩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工业用地100%实现“标准地”出让。为破解涉企检查多头重复的难题,探索“综合查一次”改革。通过统筹涉企检查事项、统筹入企检查次数,实现从检查到减负、从执法到帮扶,入企检查次数下降60%。
三是市直单位自主创新谋改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谋划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活力。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以建设省级“以竹代塑”试点县为抓手,谋划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打造皖东南林区共富新模式。2024年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培育彩色森林、建设山核桃基地、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森林康养基地等重点工程12项。交运局以交旅融合为抓手,加速贯通东西南北通道,建设国家级旅游风景道,不断擦亮“皖南川藏线”IP。数据资源管理局编制外来人口办事服务一本通,出台推进外来人员政务服务优质化改革实施方案,有效增强宁国市对外来人口办事服务的力度和温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硬成果”
加快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及人才、民生改善等领域攻坚突破,着力激发市场内生动力、释放经营主体活力、增强政府整体合力,实现“改革没有局外人”。
一是争当高质量发展“探路者”。打好服务主导产业“组合拳”,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立合工大汽车产业研究院和安徽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360家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出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导企业向“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跟进、关联企业配套”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今年1-5月,宁国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1.1%。按下特色产业发展“快进键”,在总结当地林农首创做法的基础上,纵深推进“小山变大山”改革,通过置换、托管、林权收储等形式,将分散的小山场整合成规整连片的大山场,推行高价值经济林山核桃林托管经营,放活经营权,微调承包权,提高生产率。目前,67个村民组1723户林农已完成置换工作,整合山场涉及总面积6.5万亩,单户山场平均减少5.05片,最多减少20余片。已建成63个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总面积7.5万亩。2023年,首个“小山变大山”试点村南极乡杨狮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0.4万元,同比增长90.68%。
二是争当最佳营商环境“领跑者”。聚焦“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持续打造“徽常满意·在宁舒心”为企服务品牌。市民之家设立“无差别综合窗口”,整合28个部门92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2023年无差别办理行政审批事项3741件,全程网办率达90%以上。建立“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累计收集办理企业诉求655个,办结率100%。在全省率先实行平台并联审批,重大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率先建立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首批51件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办理。实施惠企政策资金“早兑快达”,2023年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类资金4.68亿元。连续五年获评“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首评首获“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三是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出台G60科创走廊宁国产业共性技术“揭榜挂帅”实施方案,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支持科技创新若干举措,出台科技创新“10条”,每年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4000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04%,全省领先。高新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中鼎集团在“流体系统”“降噪减振及轻量化底盘系统”“密封系统”“空气悬挂与电机控制系统”等技术领域全球领先,聚隆传动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国家专利局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突出典型培育,唱响全面深化改革“最强音”
建立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落实机制,构建“系统谋划—推进实施—督察问效—考评推广”的改革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建立改革亮点“线索库”。建立发掘—培育—成熟—推广的改革亮点“线索库”机制。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长三角一体化,市委党校先后与无锡市滨湖区委党校、江阴市委党校、肥东县委党校、长兴县委党校等党校签署友好合作协议,推进教学资源共建、教师资源共育、科研资源共享,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打造安商护企110“轻骑兵”、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推广绿色惠企金融服务产品“绿税贷”、检察护航主导产业等20余项改革亮点在库培育。
二是推出改革典型“案例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编发《改革动态》170余期,定期集中发布改革成果,营造勇于突破、敢于争先的改革氛围。“小山变大山”改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查一次”改革、中鼎公司打造一流跨国集团、建设幸福河湖、“戏曲+旅游”打造国家级艺术乡村等改革亮点工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探索山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宁呼我应”工作体系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全城通办 为宁分忧”等改革典型做法被宣城市推广。
三是注重内宣外宣“齐步走”。创新开展改革十大典型案例评选活动,通过宁国融媒等平台每周发布、定期展播。积极向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推介典型改革案例,不断扩大宁国市改革工作的知名度、美誉度。优化人才创业生态、开发区为企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优秀改革典型被新华社、人民网、安徽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推介等。“小山变大山”“亩均论英雄”改革分别入选国家部委改革典型案例,青龙乡龙阁村“净零碳乡村”案例获评首届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第三名。(李恒 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