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宁国市聚焦涉企检查多头重复的难题,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开展“两统筹一次查”改革,最大限度实现检查频次最低化、入企干扰最小化、监管效能最大化。2024年3月以来,共对试点区域内的342家制造业企业开展“两统筹一次查”,减少入企检查511家次,检查次数下降60%。连续6年获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优化“前端”,系统集成“两统筹一次查”
按照“能统则统、应统尽统”原则,通过统筹涉企检查事项、统筹入企检查计划,建立执法清单,实现对制造业企业“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步到位”。
一是统筹涉企检查事项。编制《制造业企业检查事项清单》,将涉及制造业企业的9个行政执法部门检查事项、检查内容,以及对应的处罚事项、处罚标准等,按照“简单、一般、专业”进行梳理和分类。“简单”类事项为赋权给属地(经开区、乡镇)开展的行政执法检查事项;“一般”类事项为市直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开展的行政执法检查事项;“专业”类事项为涉及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生态环境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突发事件、投诉举报、案件查处或上级部署安排的行政执法检查事项。具体实施过程中,由属地(经开区、乡镇)牵头,组织各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开展简单类、一般类事项“两统筹一次查”。专业类检查事项,由于特殊性和随机性,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自行确定是否纳入“两统筹一次查”。
二是统筹安排入企检查计划。对照制造业企业检查事项清单,结合上年度入企检查工作量、检查对象信用评定、日常监督检查等情况,市直行政执法部门与属地统筹跨部门综合检查计划,制定《入企检查计划表》,对齐检查颗粒度。为提高检查质效,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各部门入企检查人员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联合检查总人数控制在6人以内。2024年3月,首批在经开区汪溪园区、中溪镇开展试点。6月,将试点范围拓展至经开区港口园区和港口、梅林、宁墩3个乡镇。10月,再次拓展至经开区河沥、南山2个园区。
三是属地牵头“一次查”。属地负责人带队组织相关行政执法单位一起入企检查,推动涉企检查由“多头分散”变“一站集成”。规范检查流程标准,针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领域需进行的突击性检查,建立两种检查模式。上级部署安排或市直行政执法单位自行开展的,将企业名单同步报送至属地,属地无需另行开展同类事项常规检查。属地根据需求拟自行开展的,定制联合检查班列,会同市直行政执法单位现场沟通会诊跨部门、跨领域的难题。
做实“中端”,做减法“无事不扰”
构建“管住风险、无事不扰”的监管执法体系,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一是“企业宁静日”制度创新。为规范涉企执法,破解可能存在的“多头管”“重复查”等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的问题,将每月1日至20日设为“企业宁静日”。除涉及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突发事件、投诉举报、案件查处、上级部署的专项整治等原因外,原则上不安排针对企业的调研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专心经营发展。
二是“规范执法”提升效能。针对执法问题,多部门联合会商制定整改方案,避免重复整改,力求协同增效。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由市营商办与司法局跟踪问效,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提升执法质效。通过“两统筹一次查”,市直部门业务骨干“以案代训”指导基层,提升属地(经开区、乡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解决基层执法机构能力不足、赋权事项承接困难等问题。
三是“帮扶指导”服务升级。按照“查帮结合、查改结合”和“一轻一免”的原则,探索推动“执法+指导”的柔性执法新模式,让执法有温度、处罚有尺度。在检查结束后,检查单位当场向企业反馈检查结果,问题轻微的,现场指导改正;问题复杂的,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到位;情节严重或拒不整改的,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截至目前,现场指导纠正1497个、限期整改323个。
抓牢“后端”,做加法“跟踪赋能”
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围绕企业诉求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一是“观察员”制度再创新。把企业获得感作为评价硬标准,随机抽取部分企业,派出营商专员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检查结束后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企业真实感受和意见建议。今年4月,随机选取建青机械等6家企业进行过程评估,企业负责人均对“两统筹一次查”改革非常满意。
二是闭环管理再加强。在做好“查”的基础上,加强“改”的督促。行政执法部门牵头负责,属地(经开区、乡镇)联动,市营商办、市司法局跟踪督促,建立问题登记和整改工作台账,确保查出的问题隐患全部整改到位,形成工作闭环。能立行立改的当场指导企业整改,不能立行立改的,协助企业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整改实效。截至目前,各行政执法单位检查共发现问题隐患1833个,立案查处13起(含从轻处罚5起),已完成整改1789个,44个问题正在按计划整改。
三是营商环境再升级。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常态化举办“政商恳谈会”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企业诉求“当天交办、两天制定措施、三天反馈跟进”。推行“两统筹一次查”联合执法,规范涉企检查调研活动。制定“一轻一免”清单制度,邀请企业参与涉企政策修订,制定惠企清单,对420项事项实行柔性监管。优质营商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