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利辛大李集镇:产业之花遍地开 村民致富笑开颜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8-07 11:11:16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村民生活幸福感,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大李集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聚焦培育特色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企业,集中种植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小小黄花菜成为村民致富“黄金菜”

近日,在安徽省利辛县大李集镇南街社区胜利家庭的黄花菜种植基地里,一簇簇嫩黄饱满的黄花菜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30多名村民一字排开,正紧张地采摘着黄花菜,喜悦的笑脸和鲜艳的黄花汇成了一幅精美的丰收画卷。

黄花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丰收时需要纯手工采摘,采摘的黄花菜要含苞未放,花蕾中部色泽金黄,两端呈绿色时采摘最为适宜。为了保证黄花菜的品质和卖相,天刚蒙蒙亮,采摘工人们便走进地里开始采摘,只为赶在开花之前将黄花菜摘下。

“现在是黄花菜的采摘季,我们要采这种比较长的、饱满的、花没有开的,这种黄花菜品质比较高。”胜利农场负责人刘则云说,“基地种植黄花菜面积达到100多亩,黄花菜的采摘周期是四十多天,可采鲜菜4万斤,干菜近一万多斤,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皆真金。如今,大李集镇南街社区的黄花菜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菜”,有效带动村民就业,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将黄花菜作为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扩大种植面积,全力打造群众致富的‘黄金产业’,使黄花菜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菜’。”大李集镇党委委员谢卫兰说道。

“小洋葱”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在大李集镇院寺社区洋葱种植基地,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采挖、装袋、搬运……大家有条不紊,一箱箱洋葱整齐码放在田野上,满地的“金疙瘩”,伴着百姓来不及收起的笑脸,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就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丰收的香气。

“2024年,我种了20多亩地的洋葱,亩产在6千斤左右,算下来一亩地能卖6000元左右,预计纯收入都在10万左右,这着实是个‘金疙瘩’!”基地负责人李朝永满脸喜悦地说道。

自己富不算富,通过种植洋葱还带动周边群众来务工。洋葱在育苗、种植、减苗、除草、管理、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现在洋葱进入收获期,也吸引了周边大量群众前来务工,这不仅帮种植户解决了采收难题,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大李集镇院寺社区群众吕田芳就是其中一员,“我家就在这旁边,农闲的时候就在家门口务工,平均每天都能挣个80元左右,同时也能照顾到家里,一年下来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还真是个好事情。”吕田芳喜滋滋地说。

“甜蜜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钱”动力

近日,走进大李集镇司郢社区西司自然村,只见一排排西瓜大棚比邻拱立,棚内,绿叶覆盖之下,一个个西瓜青翠可人、生机勃勃。司郢社区种植的西瓜品种有“甜王”和“8424”品种,西瓜大小适中,皮薄肉厚,清甜可口。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司郢社区西司自然村云顺家庭农场的西瓜陆续成熟“甜蜜”上市,西瓜种植大棚里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大丰收景象,只见农场负责人司玉领着工人喜笑颜开地忙着给远道而来的客商运瓜装车。

西瓜丰收不仅鼓起了瓜农的“钱袋子”,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钱”动力。

“我以前是在外边打工,一年到头不着家还剩不下钱,家里孩子大人一点都顾不上。自从2020年,我学习了种西瓜的技术,现在都种了有4年了。今年我种植了40余亩的西瓜,第一批西瓜行情还是不错的,每天出车有5000千斤左右,一亩地能收入七八千块钱。”西瓜种植基地负责人司玉说道。

西瓜产业的种植,瓜农收入增加了。从种瓜、管护到采收都需要人帮忙,能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增收。“平时我们就在这干活儿,60块钱一天,活儿也不重,离家还近。”家住大李集镇司郢村村民高井荣笑着说道。

下一步,大李集镇打算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优势,优化产业种植结构,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实现规模化种植,使产业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在新征程上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顾成友 王博文)

相关推荐
安徽利辛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 提出2025年八项主要工作

2024年12月29日上午,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亳州新能源学校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

安徽利辛县马店孜镇:建好乡村路 铺设“致富路”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马店孜镇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扩面延伸工程、自然村通硬化路、联网路工程,着力解决“末梢路”“断头路”问题,铺就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安徽利辛县望疃镇:种植小小黄心菜 村民增收“黄金菜”

近年来,望疃镇始终坚持用党建引领点燃产业“引擎”,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人才服务于产业链上,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