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综合医改试点县,近年来,阜南县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内推广“上门送医”,推动县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提升基层乡村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对外强化“开门办医”,深化与北京、上海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利用外请专家培养本地医疗人才,切实提升县级医院治疗大病的能力。
驻点帮+分院区 让就近治疗更方便
“这些年,都是靠回乡做透析坚持下来的......”8月3日,尿毒症患者老胡在接受采访时显得很乐观。
老胡是阜南县柴集镇人,前几年在外省打工,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需要常年做血液透析。“在外地花费很大,真花不起!我听说柴集医院能做透析,所以就回老家治疗了。”老胡所说的“柴集医院”就是柴集镇中心卫生院,也叫阜南县人民医院柴集分院。老胡说,从他家到这里大约1公里,“我骑个电瓶车就能来了,很方便。”从南京返回老家至今,老胡已经在家门口做血液透析5年多时间了。
老胡一边刷手机短视频,一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治疗方式,既要避免交叉感染,也要具备应对病人出现突发状况的医疗能力。乡镇卫生院往往很难开展这项治疗。在拥有千万人口的阜阳市,柴集镇中心卫生院是第一个开展这项治疗的镇中心卫生院。
该院院长万斌说,因为该院与阜南县人民医院结成了县域医共体,在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帮扶,“从前不敢想”的这个血液透析中心得以建成,能够为周边的十多个乡镇群众就近服务。
柴集镇中心卫生院并非“独宠”。阜南县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与柴集镇中心卫生院等12个乡镇卫生院以及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阜南县第一县域医共体。在紧密型医共体模式下,医共体成员单位对口帮扶,打破了县、乡、村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让县乡村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优化整合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促进专业医务人员有序流动、良性互动,带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
阜南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屈开新介绍说,该院在各乡镇分院设立县医院名医工作室,将院内29名群众认可度高的专家送到乡镇分院每周固定坐诊;县医院还按照乡镇薄弱短板和分院科室建设需求,将优质医疗资源“同质化”传送到乡镇分院,选派院感、护理专职人员采取一对一指导、一院一人的方式,每月定期对帮扶单位进行院感、护理工作指导和帮扶,及时解决相关业务问题;通过门诊坐诊、教学查房、手术示教、业务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乡镇分院提升诊疗能力,培养人才、服务群众,为乡镇医院“解决医疗急需,突破薄弱环节,带出技术团队,新增服务项目”。
阜南县卫健委副主任周学博介绍,目前阜南县共有三个县域医共体,由阜南县人民医院、阜南县中医院、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牵头,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已纳入县域医共体。阜南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共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新模式,在参保人员较多、外流患者较多、距离县级医院较远的乡镇建设6个县级医院分院区。2024年1-6月份,六个县级分院区门诊人次同比增加15%以上,群众常见小病就近就医率明显上升。
县乡村+红黄绿 让紧急抢救更及时
“当时,他的心脏血管分支已经被堵塞了近99%,如不及时抢救,心肌就会大面积梗死!”8月3日,在阜南县龙王乡华楼村村民王某某家中,该村包保医生王松回忆抢救王某某的情景说。
据介绍,自2023年11月起,阜南县卫健委在全县广泛开展大病患者包保走访活动,在全县31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大病患者包保医师团队,并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情况进行“红、黄、绿”三级分类,其中“红色”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包保对象。
王松说,因为王某某之前曾做过心脏手术,所以就成了一名“红色”的包保对象,王松就是他的包保医生。
半个月前,王某某找到王松说感觉“胸闷得难受”。王松立即给他做了心电图,发现问题严重,就向阜南县第二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阜南县中医院紧急报告,用急救车将患者直接送到了阜南县中医院的手术台上。“从发现病情到送上手术台,不到半小时,如果再晚一会儿,他的心血管可能就全堵死了。”王松说,多亏了县、乡、村一体化急救,红、黄、绿包保走访,才保住了这条命。
据悉,为了应对急病、大病,阜南县成立了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整合县域城区急救资源,实现区域应急统筹,急诊快速调度,建立转诊、会诊的绿色通道,逐步引导和规范群众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习惯,15分钟城区和30分钟农村急救圈初步建成,乡镇分站所在地急诊急救水平明显提升。
学科组+资金池 让群众省心更省钱
8月7日下午,在柴集镇中心卫生院,从杭州返回家乡的金某接受了“微创下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
“金某的信任,源于县域医共体的实力。”柴集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万斌介绍,县医院胸心外科专家李汉成亲自指导、县乡两级医院医生联手,为金某成功完成了手术。李汉成是县医院派驻该院的专家,专家驻点帮扶、指导手术、远程查房等方面都是义务的;县医院派驻专家到乡镇驻点帮扶,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生技术水平,也让手术更有保障、让患者更加安心。
柴集镇倪小寨村村民李某某得了肺癌,也是在阜南县人民医院进行的手术。李某某的丈夫表示:“手术很成功,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才花了几千块钱。我儿子问了外省医生,如果在外省手术,大概需要十来万,在家门口看病,真是省钱更省心。”
“包保”医生上门为患者李某某检查身体
阜南县卫健委副主任周学博介绍,为了解决患者外出诊疗转诊难、负担重问题,阜南县卫健委通过改革创新,解决“谁来转、谁出资”的困惑,持续提高患者就医依从性。一方面,县卫健委整合县域优质资源,成立29个学科专家组,明确专家组工作职责,推行外转诊和外请专家审批制,推行“患者不动专家动”,实现了“能科内不转科,能院内不院外,能县内不县外”的目标。2024年1-6月份,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向县级医院上转患者9502人次,县级医院下转患者3742人次。另一方面,由县政府和牵头医院共同筹集资金400万元,用于县域内医师外出进修、聘请院外专家带教指导及设立名医工作室等经费补助。针对县域内不能诊疗的疾病,外请专家费用由县资金池承担,不需要患者负担一分钱,也促进患者就近就地就医。2024年1-6月,阜南县各县域医共体共外请专家788人次,患者受益7931人次,支付费用236万元。
添硬件+提技术 让治疗大病不出县
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属于难度非常大的心脏高精尖手术。过去,在县级医院很难完成。但是前一段时间,在阜南县人民医院,来自上海的医疗专家和阜南县人民医院心外科医生合作 ,为患者马某某成功实施了这项高难度手术。马某某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了。
这得益于阜南县人民医院和上海大医院的合作共建,也得益于阜南县“利用外请专家培养本地医疗人才、切实提升县级医院治疗大病能力”的决策。
患者马某某在接受记者采访(《安徽新闻新闻》节目截屏 )
阜南县卫健委副主任周学博表示,针对县级医院能力不强,疾病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阜南县卫健委软件、硬件一起抓,解决硬件不足、学科不强难题,不断提升诊疗天花板。
在硬件配备上对标一流,县域医共体充分利用各类融资渠道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如阜南县人民医院城北新区引进了全球领先的德国西门子3.0T超高场磁共振,全球顶级256排512层超高端能谱CT等高端仪器设备;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配置高端直线加速器,使全县居民能够就近享受与长三角地区相同质量检查服务,同时积极改进服务流程,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在学科建设上锻长补短。阜南县结合县域外流疾病病种实际和学科建设短板弱项,积极对接融合长三角高等级知名医院和高级人才。2024年以来。阜南县人民医院、阜南县中医院等先后建成“名医工作室”6个。其中,阜南县人民医院通过与上海、北京优质医院合作共建,实现了心脏疾病“超声检查—内科诊断—外科手术”闭环治疗,让群众不出县即可享受北京、上海心脏疾病诊断治疗团队同质化、平移式的优质医疗服务。阜南县中医院与苏州市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建立了方朝晖博士工作站,李子付、戴小华等名医工作室。其中,李子付教授每次来可开展5-8台介入手术,同比到省外手术可节约医保基金10万余元。
卫健工委+医管中心 让“三医”改革更稳健
锚定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目标,阜南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书记,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书记,三家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和医共体牵头医院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县委卫健工委,协调推进“医保、医药、医疗”三医改革,实现党建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和三医紧密联动。
阜南县强化组织引领,成立公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医共体改革等各项工作,工作人员上岗前经卫健、医保部门相关科室轮岗实训,实现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政策的准确把握,着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有效落实,在医改工作组织动员、医共体数据运行分析、医保资金监督检查、医改政策宣传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柴集镇倪新寨村,村民将上门巡诊的“包保”医生送出门
做大做强县域诊疗服务能力龙头,确保群众大病能在县内治;查细查实村级防病管理源头,确保群众能够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阜南县的这一改革措施,不仅让群众治病花钱少了、而且省去了外出看病奔波和花销,而且也让医保资金使用更科学、更规范、更节省。对群众个人花费和医保公共支出来说,都是是两全其美的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阜南县住院患者医疗总费用同比下降9.6%,患者住院自付费用同比下降4%,医保基金支出同比减少4239.78万元。
阜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胡允凯表示:“我们不断查找‘医改的堵点在哪,突破点在哪’,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扎实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擦亮阜南医改‘大病县内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品牌。”(张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