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天工计划”清华大学团队到访欧洲促进中欧“碳足迹”交流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4-09-05 19:17:27

新华丝路布鲁塞尔9月5日电(记者刘宇轩)“天工计划”清华大学团队近日访问欧洲,积极推进中欧在“碳足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次访问旨在加强与欧盟及相关研究机构在产品碳足迹标准和数据体系方面的沟通,推动中欧合作共建全球化、规范化的碳足迹数据体系。通过一系列会谈和交流,双方探讨了未来合作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了中欧绿色低碳发展的互信与互通。

“碳足迹”指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处理处置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以产品为抓手,倒逼整个供应链系统整体低碳转型的新型消费侧管理手段。

为了支撑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针对本土数据缺失的现实需求,清华大学于2023年初联合国内外4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天工计划”,共同开发和维护开放透明的中国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天工数据库,围绕数据库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同时和联合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搭建起沟通合作渠道。

为了进一步促进与国际相关机构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交流,依托清华大学组织推动的“碳中和与能源智联”国际多边合作计划(CNEST),“天工计划”发起人、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于9月1日至5日率研究团队访问欧洲,推动中欧产品碳足迹领域的深度沟通与合作。

9月2日,徐明教授一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访问欧盟委员会环境署(EC DG-ENV),会见欧盟生命周期数据网络(LCDN)团队,介绍“天工计划”和天工数据库,并对中欧碳足迹数据库互通的原则、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徐明教授一行到访世界钢铁协会,探讨在钢铁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数据方面的合作。

9月4日,受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C JRC)邀请,徐明教授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作题为《Resource Sustainability: Historical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学术报告,并与联合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开展深入交流、探讨合作。联合研究中心是欧盟官方研究机构,长期开展碳足迹核算规则、数据标准等领域的研究,支撑欧盟政策的制定。徐明教授介绍了天工计划的最新进展,与联合研究中心探讨共同推动建立全球化、规范化的碳足迹数据体系,并在关键行业和产品的碳足迹研究、人工智能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攻关。联合研究中心也详细介绍了欧盟在产品碳足迹、环境足迹方面政策体系的基本情况和新动向。在此之前,徐明教授一行访问全球知名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之一——意大利EPD,交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制定、数据应用要求和信息披露的经验,探讨核算规则和数据要求的国际互通机制。

256523140770033664.png  9月4日,徐明教授一行访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

“天工计划”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品碳足迹领域,欧美国家是现行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因此,与欧盟政府、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增进了解和互信,加入碳足迹的国际“朋友圈”,在全球层面共同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能源系统全面转型,实质性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下一步,清华大学和“天工计划”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同行在产品碳足迹领域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共同支撑国家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国际互联、互通、互认,在国际碳足迹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国际影响力,并引领全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发展。

相关推荐
特稿|绿色是共同语言 更是共赢引擎——欧洲多国人士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助力绿色转型充满期待

欧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绿色目标实现上理念契合,中国是助力全球和欧洲绿色转型进程不可或缺的伙伴。

多国学者:欧洲应将中国视为机遇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前景与路径”学术研讨会2月29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

气候变化关键词:碳足迹

“低碳”、“碳足迹”等词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热门用语。这里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