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7年时间里,我对胞波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2019年,中缅双方创新举办了首届中缅媒体双城论坛,发出“中缅媒体精诚合作,让中缅友谊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的响亮声音,成了两国媒体增进了解、沟通彼此的品牌活动。今年,论坛“扩容升级”成为中缅文化交流周,“媒体+智库”“媒体+高校”“媒体+经贸”“媒体+青年”“媒体+农业”“媒体+人文交流”,在两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暖流。
去年,我策划参与了“你来我往的胞波 闪闪发亮的青春”网络国际传播项目,采访了10位在中国生活的缅甸胞波、10位在缅甸生活的中国胞波。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级的故事,展现了中缅合作迎变、信任、求同、寻机的韧性和朝气。
从绿意盎然的田野,到人们手中的手机屏幕,每一处都充满了胞波情谊的温暖与力量。作为记者,我时常思考,如何让“共饮一江水”的友谊在国际传播的田野里绽放新花?
在中缅文化交流周的诸多场景里,这个答案变得逐渐清晰。我感受到了杜裴裴丹、刘振国等新农人的勤奋,他们一起探索着两国携手的无限可能。在缅甸媒体人的笔记里,我看到了大家学习互鉴、传递信息的激情,每一天的活动下来,无论是电视台的台长、宣传部的官员还是普通的记者,他们的笔记本一定是满满当当,摄像机一直开机;当两种风格迥异的服饰在同一舞台上交相辉映,文化的交流无关国界,它是心与心之间的无声对话。
做好内容、讲好故事、用好技术、交好朋友,这四个“好”,指引我们将胞波情暖引向更宽广的田野,让双方需要的信息、契合的合作找对人、人传人。2025年即将迎来中缅建交75周年,在彼此尊重、了解、信任的土壤里,人文交流领域一定能再开创新的花、务实的花。就从中缅文化交流周发布的农业宣传手册、吉祥姐妹花短视频、“龙少文化Fun”工作室等这些具体的“种子”开始,继续书写“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的胞波新篇。(记者 王欢)
(原标题:记者手记 在胞波情暖的田野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