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海上丝路贸易指数如下:进出口贸易指数为183.85点,环比下跌0.11%,同比上涨1.02%;出口贸易指数为210.57点,环比下跌1.6%,同比上涨1.53%;进口贸易指数为156.65点,环比上涨2.01%,同比上涨0.32%。
9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74万亿元(人民币计价,下同),其中出口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进口1.58万亿元,同比下降0.5%。1至9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3万亿元,历史同期首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贸易总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6.2%;进口贸易总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4.1%。
1至9月,我国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长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增长显著。其中,集成电路出口量2209.1亿个,同比增长11%;集成电路出口额8380.9亿元,同比增长22.0%,出口额的增速超过出口量的增速,表明集成电路出口单价上涨。另一方面,同期汽车出口额为6231.1亿元,同比增长22.5%;手机出口额6223.2亿元;家用电器出口额5345.7亿元;通用机械设备出口额3378.3亿元;船舶出口额2354.7亿元。上述数据表明,我国集成电路的出口额高于汽车、手机、家电、船舶出口额,成为机电领域出口金额最高的单一产品。
从生产-消费-进出口数据来看,1至9月我国生产集成电路产量3156亿颗,同比增长26%。同期,集成电路进口量为4077亿颗,同比增长15.1%;出口量2209.1亿颗,同比增长11%。可见,我国的集成电路生产量增速大于进口增速,而进口增速又大于出口增速。原因在于,我国作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和货物出口第一大国,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的7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的60%左右,此外还有多个门类的机械产品、自动化设备、家用电器、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等都要应用大量集成电路。例如,一辆新能源汽车搭载的各类集成电路超过1000颗。我国生产和进口的集成电路,有相当大的比例安装在出口产品上,另有2209.1亿颗以单品形式出口。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集成电路的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都将持续增加。
我国集成电路生产规模及出口量的增长是在美国发起的贸易与科技封锁条件下实现的。面对未来可能长期存在的高科技封锁,我国从政府到企业,已经在国产替代、经济安全、战略安全方面达成共识。2014至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从1535亿颗和3743.3亿元增长到2678亿颗和9567.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74.5%和155.9%。2022年至2023年,全球芯片行业景气度下行,市场主基调从“抢芯片”变成“去库存”。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总计5268亿美元,同比下降8.2%。受此影响,2022年、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增速分别降至3.5% 和-5%。2024年以来,这一情况开始扭转。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已连续11个月保持增长。
新能源汽车和机械设备所需的芯片95%以上都是28nm的成熟制程,高端手机所需的芯片为7nm以下的制程。当前,包括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航空航天在内所需的成熟制程芯片,可以全面国产。在光刻机方面,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我国企业在不断突破。2024年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其中明确提到了国产氟化氪(KrF)光刻机和氟化氩(ArF)光刻机的技术指标,这意味着,国产光刻机在技术上已经迈过28nm的门槛,进入了中高端芯片生产的行列。
随着特朗普在美国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美方可能会继续强化对华贸易战与科技战。而从现实来看,无论是贸易领域还是科技领域,美国的政策壁垒效果都在衰减。2018年到2023年,我国外贸总额从30.51万亿元增长到41.76万亿元,增幅为36.9%;出口额从16.42万亿元增长到23.77万亿元,增幅为44.8%,外贸顺差占全球贸易顺差的40%以上。外贸规模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持续提升。科技竞争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例,中美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公司以内容生成、合成图片、视频生成等引领世界;中国公司则进军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无人港口、智能采矿、智能物流等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差异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制造业在GDP中占比较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在本土制造业中匹配合适的落地场景。在六年的贸易战与科技战的洗礼下,以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我国企业在逆境中不断磨砺,坚持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足够的信心与实力应对未来的挑战。(董雪兵 周伟,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