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新时代的谯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四维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绿色储能在谯城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日,来到位于谯城区十八里镇的四维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放眼望去,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台台精密仪器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正在有序作业。
“这个是企业生产的储能集装箱,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将零星电能通过电化学储能方式存放在这个集装箱中,扮演一个‘超级电池’的角色。”公司负责人张心明介绍,储能集装箱销往全国各地,应用到多个领域,它能为各种工程建设提供移动电力供应,随时可以更换地方,运输方便安全。
据了解,电化学储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换来储存能量,在发电时可提高发电的稳定性,并提高发电质量;在输电环节,可降低输电成本; 在配电环节,可以缓解企业和用户用电压力,促进电网的升级扩容;在送电环节,可通过峰谷差套利,进而降低企业和用户的用电成本。电化学储能可解决光伏、风电因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弃风弃光等并网消纳问题,起到平滑发电输出的作用,进而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四维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竣工投产,是协合新能源集团在谯城投资的重大项目,目前投产的是一期工程,建有洁净车间、储能电池包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试制生产线,年产2GWh锂离子电池储能产品,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时下,公司正在积极谋划二期锂离子电池储能生产线,同时加快电芯项目的落地,大力引进储能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谯城,全力打造百亿级的智慧储能产业园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四维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将绿色储能产业落地谯城,为谯城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绿色能量。
碳什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操作控制设备
传统新兴产业比翼双飞
新能源产业也是创新发展的一大引擎。
位于谯城经开区的安徽碳什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池高性能导电剂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碳什科技研发团队在攻克了材料微观结构调控、表面改性和包覆及纳米材料分散等诸多关键性的技术难点后,自主开发了高性能导电剂等产品。该产品的性能指标领跑行业,在动力、储能和消费电池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我们是安徽省首家量产电池用高性能导电剂产品的公司,计划建设年产2万吨导电剂生产线项目。项目首期2500吨产线,去年秋季已顺利投产,目前已与多家知名电池生产厂商达成意向合作协议。”安徽碳什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潘林海说。公司计划建设年产2万吨导电剂生产线项目,目前已与多家知名电池生产厂商达成合作协议。
谯城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手段,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引入多家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加速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谯城区比翼双飞、多点开花,共同推动了2024年一季度经济发展质效提升,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谯城区连续两年上榜赛迪创新百强区。如今,创新驱动发展已在谯城全域蔚然成风。
科创引领现代化
据了解,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谯城区通过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着力建设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校地企联合攻关,做好科技人才引育等工作。2024年,谯城区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3家、数字化车间2家、绿色工厂1家。谯科创谷产业园加快建设,振谯花茶大健康产业加速器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疏风解毒胶囊成为全省首个正式出海的中药专利药。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7.3件、增长5.8%。
近年来,为了推动科技强区、创新发展,谯城区着力构建离岸科创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创新平台、众创孵化平台四大创新平台体系。与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组建离岸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研发中心,实现“研发在域外,转化在谯城”;加快建设集公共研发、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科技园。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2021年度绩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2023年,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落户谯城。郭巧生院士在沪谯药业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已经通过省科技厅专家评审并公示。德昌药业、美誉制药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目前谯城区共拥有省级科创平台14家,占全市51%;全区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占全市47%。
在谯城,科技创新工作已从“不重要”到“很重要”、从“要我干”到“我要干”,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谯城区科技局局长刘冬冬表示,该区将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全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平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招引上谋求新的突破,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实现谯城经济发展新跨越。(刘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