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建设为抓手,坚持露地、设施蔬菜同步发展,构建“基地种植—保鲜存储—净菜初加工—冷冻深加工—冷冻存储—冷链物流—国内外贸易”的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努力打造长三角优质“菜园子”,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
全县蔬菜有8家龙头企业、4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300家蔬菜经营主体、2400农户从事蔬菜生产,蔬菜全产业链产值39亿元,已初步形成蔬菜从种植、生产、加工、供应一体化链式发展的格局。2019年9月,获批成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2022年3月,纳入“安徽省‘一县一业(特)’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县”。2024年3月,蒙城县皖蔬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激活产业动能。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体,县乡政策支持帮扶、村级创建蔬菜生产标准化基地、龙头企业合作带动、农户(经营主体)进驻基地种植,实现分散决策、分散经营,打造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合作紧密、利益联结、共同发展的基地建设新模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受益的良好效果。由村集体牵头组织和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明确保底收购价格,推行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冷链配送全程服务的“六统一”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统一流转土地、整平道路、配备灌溉设备、建设蔬菜初加工点、提供劳务服务等,通过对基地点对点提升,解决旱能浇、涝能排,产得出来,运得出去的问题。村集体经济在基本流转费用的基础上,亩均增收200元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服务费,组织群众为经营主体提供劳务支持,形成合作紧密、利益联结、共同发展的基地建设新模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受益”的良好效果。
引领带动,盘活资源拓宽增收路径。受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影响,我县农村村庄建设用地30余万亩,利用村庄空闲土地,整庄连片推进蔬菜种植,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以龙头企业为基础,村庄能人大户为依托,引导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院内或院落周边的空闲地、杂草地种植大葱、分葱、香葱、萝卜、茄子、毛豆、南瓜、茄子、秋葵等蔬菜,实现一年两到三茬作物种植,优先在和美乡村建设好的菜园内实施。利用智慧方舱优势,把采收头茬后的菇袋发放到周边群众家中,利用空闲房屋、小型拱棚等,由群众继续采收二茬、三茬菇。经营主体组织人员定点定时定价收购,把农户生产与公司的加工、销售连接起来,通过这种模式,公司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初级农产品供应渠道,解决赋闲在家老人日常消费资金等问题,提高双方收益。由能人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采用“三统一净”的方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植保标准,净菜订单保价收购的方式进行)。农户种植管理更精细、没有土地租金、种植高产量品种;部分品种(如分葱等)不需要购买种苗,不需要支付务工工资,收益更可观。由龙头企业提供种植品种、种植时间、拟收获时间段,按订单签订的产量和价格进行收购,随采随收,集中转运。
种养循环,生态发展提升综合效益。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就是通过蔬菜的尾菜、加工厂剩余料养殖家禽(鹅、鸡等食草动物),利用家禽粪便直接还田(做有机肥)种植蔬菜,达到菜牧配套高度循环、种养结合零排放。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菜牧结合、种养均衡”的原则,通过限制使用化肥,大量使用有机肥料,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环境,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并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良性循环,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拓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在村级蔬菜标准化基地内,建设钢构棚,以养殖、种植相结合的模式,一边养殖鸡、鹅,一边种植蔬菜,循环往复。通过散养或圈养的方式,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养殖不用药、无污染、无异味,饲养原料为蔬菜尾菜、蔬菜初加工剩余料等,养殖技术、人员培训由养殖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养殖产品由各类食堂、商超回购。
风险防控,健全机制保障产业稳定。高度重视蔬果产业发展风险防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做好蔬菜种苗、生产、市场等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保障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完善保险政策。出台《2024年特色农业产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保险蔬菜的单位保险金额参照保险期间内当地相应各茬次保险蔬菜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之和设定,包括种苗、肥料、农药、机耕排灌费等,费率8%,政府补贴50%,农户自缴50%。保险保了意外,龙头企业给了收购价格,只要经营主体(大户)能种植出产量,效益就有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制定印发《蒙城县开展农业信贷担保支持蒙城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每户可贷款授信10万-300万元。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为5%以内,担保费率为0.8%。三是技术支撑。全县共有200名农业技术人员、500名科技特派员、蔬菜加工企业技术团队、两个省级蔬菜科技特派团队、各类蔬菜单品种植能手,齐心协力助推蒙城蔬菜产业发展。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种植规模化。在农户分散经营占主体的情况下,该县充分发挥安徽精益诚、安徽中远食品、安徽大林食品等龙头企业优势,采用订单带动,推进“六统一”规模化种植,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形成的种植面积“小而散”、种植品种“多而全”。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9.1万亩,产量101万吨,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9万亩。
围绕增产增效,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蒙城县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突出“党组织引领”。全县所有村党组织均牵头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岳坊镇戴尧村加大土地流转,与经营主体合作1630亩土地进行果蔬种植,年分红30余万元。自建厂房出租,收取租金。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组织300余名劳动力开展市场化运作,走服务创收型发展模式,进行有偿服务,成效显著,探索了一条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2024年劳务收入94.4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26.5万元。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748.42万元,集体经济收益15101.7万元,村均收益56.35万元,收益达50万元以上的村109个,占比40.67%,收益达100万元以上村31个,占比11.27%。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以农为本,结合村情实际,做好产业发展,许疃镇吴刘社区村集体成立贵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山东省倾田农业发展公司合作种植设施及露地蔬菜1200亩,由村集体出资、出土地,倾田农业出技术、保销售,2021年村集体经济获利109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获利3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60多人务工,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小辛集乡设施蔬菜、岳坊镇万亩莲藕、立仓镇稻虾共作等成为带动强村富民的金字招牌。依托镇村优势产业、结合县乡村三级产业布局,近三年投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3.88亿元,打造冷藏保鲜、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50个产业基地提升项目,每年带动群众务工就业2000余人。
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近4年内全县累计投入4.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25亿元社会金融资本,建设规模化蔬果生产加工基地42个。其中,食品产业园投入10亿元,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设施、设备,建成两条烘干线、33条冻干线;投资1亿元建设蒙城智慧菌菇产业园项目,实现种植品种丰富、时间空间灵活、全年周期生产、绿色优质安全、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低碳数字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拓宽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蔬菜产业,主动摸排贷款需求,组织召开金融服务对接会,省农担、华夏银行、农发行累计为蔬菜产业发展授信22亿元。2024年,全县整合资金1.2亿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兑现现代农业发展奖补资金3000万元,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产业资本力量,加快了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