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亳州谯城区深入开展“民声呼应·暖心走访”行动

来源:谯城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5-04-17 16:10:00

一条路从窄变宽,一件事从发现到解决,用时不到20天,不久前发生在亳州谯城区张店乡的暖心事,让群众如沐春风。

走访知民忧

“以前接小孩时,经常堵得走不动,现在好了。”“没想到路修得这么快。”日前,在谯城区张店乡黄楼村,村民金克仁讲述了眼前这条路的“变身”故事。

村民口中的这条路全长2100多米,由于紧邻张店中心小学,因此来往行人特别多。困扰群众的直接问题就是路面较窄,一到放学时间,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这条路现在只有5米宽,如果能加宽2米,就更方便了。”3月中旬,黄楼村志愿者黄瑞瑞按照工作惯例到附近开展“民声呼应·暖心走访”活动,从群众口中了解到这一情况,随即进行上报。

张店乡黄楼村路面改造施工现场

议事解难题

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这是走访活动形成闭环成效的关键。群众自行协商的议事之法高效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收到黄瑞瑞提交的道路拓宽诉求后,黄楼村迅速召开议事协商会议,邀请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志愿者等参加,现场商讨问题处置办法。

“要让群众出行畅通,就得把路面加宽,这样来往车辆就能更快通行。”“要改造路面就得用钱,先算算得花多少钱。”会上,大家纷纷发言。

经过测算,这条路加宽2米,需要14万元改造费。

“可问题是,修路的钱从哪里出?”围绕这些问题,大家继续展开热烈讨论。通行问题关乎万千群众,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最终商定,这条路的改造费用由村集体来“买单”。

有了解决方案,接下来就是施工了。

说干就干,村集体立即安排专人召集施工队,第一时间来到施工现场,清理路边杂草、杂物,买材料、挖路基、拌水泥……工程高效推进后,不到20天,路面便完成改造施工。

如今,行走在这条笔直干净的水泥路面上,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通行顺畅,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解决。

谯城区张店乡党委书记程帅表示,黄楼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周围人口密度大,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啥问题,都可以通过走访进行收集,能自行通过议事协商解决的,会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才会上报。

工人正在进行路面加宽作业

快速纾民困

来到群众身边,倾听群众所难所盼,真心为民解开“心结”。近年来,谯城区“民声呼应·暖心走访”构建起了一条直通基层、直达群众家门口征集意见、服务群众的快速通道。

从2023年2月开始,谯城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民声呼应·暖心走访”行动,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季度中心任务,按照季度科学设置四季问卷“菜单”,推动万名干部走村入户,察民意、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不少群众和黄楼村的村民一样,通过干部走访了解所需所盼,解决了群众身边的一件件“烦心事”。

在走访方式上,谯城区坚持把方便群众放在第一位,实行“预约走访”“错峰走访”,城乡居民组长主动联系群众、约定时间,灵活开展“入户走访”“电话走访”,做到“访而不扰”。采用老少妇孺都能听懂的群众语言,把政策宣传、信息摸排、问题收集等变成“唠家常”,真正把政策服务送下去、把百姓诉求摸上来。以上率下密切联系群众。同时深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区四大班子成员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按照分包村(社区),结合分管工作和调研课题,带头入户走访20户以上群众,带动全区各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寻求新征程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在走访工作中,谯城区注重优化“一网共管”服务网格。按照“大小适中、就近就便、动态调整”的原则,将全区276个村(社区)划分为5361个网格,建立以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骨干、五老乡贤等共5361人为主的网格员队伍,每人常态化联系100户左右群众并担任居民组长,让群众随时能找到干部、干部随时能服务群众。将综治、城管等各领域服务网格统一整合到城乡居民组长服务网,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共管”。

同时,谯城区构建了“上下贯通”的服务组织体系。通过构建“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组织体系,组建网格党支部775个、党小组1632个,由村(社区)党组织成员、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实现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上下贯通、纵向到底。

呼应民之盼

在“民声呼应·暖心走访”中发现问题,及时了解群众需要解决的难题,然后通过议事协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问题快速得到“消化”。这是近年来谯城区在基层治理中探索的创新之举。

为了让这项创新机制行稳致远,谯城区科学精准制定走访内容。坚持全局观念、系统思维,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和季度中心任务,将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统一纳入一张“走访清单”。“清单”确定后,其他单位不得再额外安排基层干部上门走访,做到进一次门、办多件事,真心真情开展全面走访。

去年以来,谯城区坚持把精细化服务网格编织到群众家门口,做到收集诉求在网格、宣传政策在网格、议事办事在网格。先后搭建村(居)民议事协商平台3139个,制定“议事协商事项目录清单”,组织党员干部、法律顾问、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议事协商,调动和汇聚各方力量处理基层事务、化解基层矛盾。创新群众说事、议事、办事、评事“四事工作法”,做到议事前充分调研、议事中规范有序、议事后迅速落实、议事结果由群众评判。如今,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办、自己管”已形成工作模式、成为工作习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自“民声呼应·暖心走访”行动开展以来,全区上下积极上门入户收集群众诉求,把群众遇到的问题汇集成清单,通过平台快速处置,围绕群众身边的民生“小事”“琐事”入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据了解,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全区“民声呼应·暖心走访”行动共走访群众45.86万户,收集群众反映问题2352件,现已办理2348件,剩余问题正在有序办理中。(刘景侠 )

相关推荐
亳州谯城区:科技赋能 故都添新翼

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新质生产力之歌。

亳州谯城区:九村联动探新路 菌菇产业促振兴‌‌

3月18日,安徽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李集村、观堂镇大裴村、五马镇八里村、城父镇蒋楼村、十河镇大周村、赵桥乡卢张庄村及大徐村、立德镇何大村、古井镇药王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一行20余人赴谯城区中科智慧农业示范产业园开展联合调研

亳州市谯城区:“老三资”变“新三样” 乡村振兴添活力

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将传统的“老三资”转化为“新三样",有效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