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六安霍邱县三流乡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构建“党建+产业+治理”模式,将党的建设全方位融入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让“稻虾”产业蓬勃兴起,更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显著提升,连续三年获市级表彰,生动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彩篇章。
党建领航,开启绿色致富新航道
三流乡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考察,率先引进“稻虾轮作”这一创新生态种养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党组织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邀请农业专家为党员和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党员们学成后又化身“土专家”,手把手向周边群众传授技术。在党组织的推动下,群众逐步摸索出“水稻收割后放养小龙虾,来年插秧前收获”的高效循环模式。水稻生长时为虾苗提供天然遮荫,虾粪则化作优质有机肥,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在冬季虾田闲置期,小龙虾亩产可达300斤以上。这种绿色生态农业模式成效显著,让每亩收益从单纯种稻的2000元提升至5000元,实实在在地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党建聚力,解锁收入增长治理密码
经济基础的夯实为基层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三流乡党委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各村合作社建立“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党组织在其中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顺畅运转。党员带头参与合作社管理,引导群众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种强而有力的联结机制,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同时,各村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了由养殖能手组成的议事会,其中党员在议事会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从技术培训到田块调整等各类事项,都由群众在议事会中自主商量解决,成功将传统治理模式转型升级为参与式治理。在党建引领下,各村议事会已累计自主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随着收入的增长,在党组织的倡导下,群众对乡风文明建设愈发重视。乡党委积极推动建设“稻虾文化广场”,组织开展“诚信养殖户”评选活动,在全乡营造出“有事好商量”的浓厚基层治理氛围。
党建扎根,铸就新时代“枫桥”实践样本
三流乡党委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推动乡镇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党员干部带头从“坐办公室”转变为“跑田埂”,主动深入群众,切实了解农户需求。在“稻虾”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员干部积极帮农户联系虾苗、申请贷款、开拓市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使得干群关系愈发密切,干群纠纷大幅减少。
乡党委书记杜涛表示,当乡亲们清晨忙着收虾、傍晚忙着数钱的时候,邻里之间的矛盾自然就少了,彼此关系就更和谐了。如今,三流乡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种稻养虾腰包满,邻里和气得劲又舒坦!”这朴实的话语生动地表明,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让群众深度参与发展进程,切实成为发展的受益者。
在党建的有力引领下,当家家户户都品尝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甜蜜果实。三流乡在党建引领下,由群众想出来、干出来的“稻虾轮作”式治理智慧,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最为关键的“源头活水”,引领着三流乡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蒋静 刘蕾 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