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联合苏浙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支持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加快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对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全省全面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徽和江苏、浙江接壤线长达2178公里,毗邻区合作共涉及马鞍山、滁州、宣城、黄山、淮北、宿州、蚌埠等7个市、24个县(市、区)。近年来,皖苏浙毗邻地区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体化”“高质量”的“快车道”,以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为先导的“3+N”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毗邻地区之间联动机制持续完善,创新平台不断拓展,产业合作成果显著,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运作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当然,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协同推进体制有待完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精准衔接,新兴产业的集聚需要加速,要素保障政策有待持续强化,利益共享机制还有待探索破题。我们要围绕新兴产业、产城融合、生态绿色、普惠共享、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着力打造跨省域高质量发展新型功能区,加快形成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积极推动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在毗邻区设立分校、学院等,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专利申请服务等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功能区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布局,通过联合招商、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共同加大总部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单项冠军。支持新型功能区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产业集聚区,以及商贸、物流、职教等现代服务类产业集聚区。
打造以产城融合为特征的宜业宜居区
强化毗邻县区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推动毗邻区全面承接中心城市经济、重点产业和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协同推进交通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实现跨界通勤有效衔接、便捷换乘,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相互融通。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电及垃圾处理等领域深化合作,科学布局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融入中心城市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科学配置产业、交通、住宅、生态和公共设施,吸引集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在政务服务、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同城待遇”,形成产业提升、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
打造以生态绿色为底色的绿色发展区
持续推进新安江、滁河、丹新河、石臼湖等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共建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信息综合分析、处理评价能力,联合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空间数据库,实现省际跨界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共享。建立突发环境事件跨区域联合处置机制,提升重大跨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处置能力。积极探索跨界水体生态补偿和合作发展新机制,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元化合作。
打造以普惠共享为目标的城乡融合区
扶持新型功能区引进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积极发展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养老产业,招引沪苏浙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加快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强跨区域文旅协作互动,合作开发研学游、夜间游、乡村游、红色游、创意游等新业态,推动跨界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和提质升级。完善跨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在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服务、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重点领域开展协同治理。探索建立跨界区域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应急管理机制,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指挥联动。推动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向省际毗邻乡村延伸,协同推进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联动共享。
打造以机制创新为牵引的创新驱动区
推动宁滁、宁马双方共同组建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联席会议+管委会+公司”的三级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系。制定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要素集聚新政策,支持优先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推广应用参股运营、品牌输出、托管经营、定向合作等市场化合作模式,创新园区管理运营合作方式。探索建立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开展主要经济指标跨省统计分算,调动双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全国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来源: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苏合作联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