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规获批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思阳 2025-05-28 05:22:12

新华社上海5月27日电(记者杨有宗)记者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获悉,《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日获批,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迈入新阶段。该规划将通过空间设计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促进全球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集聚与高效配置。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依托浦东国际机场与上海东站“空铁融合”优势,国际商务合作区致力于试点探索更高水平的跨境商务规则与便利化政策。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峰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同时便利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进出的特殊功能区,这一国际商务合作区在制定规划之初,就试图打破传统CBD(中央商务区)固化模式,区域内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每个空间单元均可灵活重组,形成适应未来产业演变的“弹性”生态圈。

据介绍,国际商务合作区投入运行后,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须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规划还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开放便利”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包括将引入智慧、无感的风险管控理念,在保障安全、高效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物资流动过程中的阻碍与不便。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规划,跳出了传统交通枢纽集散中转的单一逻辑,通过功能赋能、服务提质、场景黏合等策略,推动传统交通节点的过境属性进一步升级,最终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赵峰说。

目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按计划,2025年年底前要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

相关推荐
从“引进全球”到“链接世界”,在这里见证中国市场开放活力

记者近日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虹桥品汇,体验“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双向奔赴,感受中国市场的开放活力。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创新引力更是营商磁力——上海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

今年1月至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5亿美元。截至目前,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1042家和605家。在国际经贸秩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背景下,上海以合作创新引力和营商环境磁力,持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施行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对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便捷行李物品和货物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