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镇双兴村,一座崭新的沼气纯化工厂正高速运转。县域内秸秆与畜禽粪污经预处理后,被投入20000立方米的厌氧发酵罐,经过微生物分解、提纯净化,最终产出甲烷纯度达96%以上的生物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向周边村镇。这个由安徽联合创业可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创业公司”)实施的技改项目,标志着该县沼气利用从单一发电向高附加值生物天然气的战略转型,也为县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范式。
技术升级:从沼气发电到绿色燃气
联合创业公司通过工艺革新实现沼气纯化升级。项目采用安徽省2021年发布的《秸秆粪污混合原料沼气工程设计规范》地方标准,引入“高浓度上进料无搅拌发酵”技术,解决传统工艺中秸秆结壳、产气率低等难题。预处理系统将秸秆粉碎后与粪污混合发酵,经脱硫、脱碳、脱水等纯化流程,产出热值达8500大卡/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直接接入县域燃气管网。
“过去发电,1立方米沼气仅产生2度电;如今纯化为天然气,价值提升2倍以上。”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项目年消纳秸秆2万吨,畜禽粪污10万吨,年产气量超700万立方米,可满足万户家庭及周边工业企业日常用能,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
循环农业:废弃物全链条“重生”
项目的生态价值不止于能源。通过推广“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工厂将发酵残余物转化为生态农业的关键资源:沼液经科学调配制成液肥,替代部分化肥,已用于300亩冬桃林滴灌及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沼渣加工成有机肥,年产量超20000吨,通过自建“细阳山川”网点平台销往全国;收储环节带动农民增收,每亩秸秆销售收益达30元,惠及周边200余农户。
这一模式串联起“种植—养殖—能源—肥料”的闭环。在太和县部分村民已告别烟熏火燎的土灶,用上清洁的绿色天然气;当地养殖场的粪污、餐厨垃圾也被纳入处理体系,实现全域废弃物“应收尽收”。
减碳理念:绿色转型的县域实践
作为皖北平原农业大县,太和县年产秸秆200万吨,曾面临禁烧与处置的双重压力。近年来,该县确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策略,依托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路径,将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联合创业公司的技改项目,正是当地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
“生物天然气替代散煤,减少了PM2.5排放;有机肥还田降低了土壤板结风险,一举多得。”太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已被纳入安徽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其技术模式未来将在阜阳市全域推广。
从秸秆焚烧之困到点“秆”成金之变,太和县的探索证明:农业废弃物不是负担,而是被错置的资源。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耦合,一条覆盖能源替代、耕地保护、农民增收的绿色链条正在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样的县域实践,正悄然重塑中国农业的生态底色。(李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