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新华鲜报丨叩响世界读者心门!31国汉学家共话“译”见倾心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麓伊 2025-07-23 06:33:24

新华社南京7月22日电 题:叩响世界读者心门!31国汉学家共话“译”见倾心

新华社记者朱筱、余俊杰

文学翻译,远不止是语言的转换,它更像是一把钥匙。经典的中国故事,如何跨越山海,轻轻叩响世界读者的心门?

21日,一场主题为“‘译’起向未来”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刘震云、毕飞宇等39位中国文学大咖围坐一堂。39位中国作家遇上31国的“中国通”,擦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0f7bf9020be24f559ca5c3e9510feec6.JPEG

7月21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中国作协供图)

他们不仅是文字的“摆渡人”,更是中国故事的“解码者”。在这场研讨会上,汉学家们分享与中国结缘的难忘故事,探讨如何用翻译传递中国文学中的意境和内涵。

“1992年那个夏天,外祖母书架上一本中文长篇小说,让我一头扎进了神秘的中国世界。”塞尔维亚翻译家约万诺维奇·安娜说。

如今,她与中国的交往已长达30多年,翻译过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说不定我们的一些译作,将会激发未来的一些青年,就像我30多年前通过文学爱上中国。”约万诺维奇·安娜说。

活动现场,15位首次参会的汉学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中国文学之友”证书,这是中国作协用来表彰他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76bfe3b9400b4682b9aa14e71f45027b.JPEG

在本次研讨会上,15位汉学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中国作协供图)

拿到证书的埃及翻译家白鑫难掩兴奋之情。他从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并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故事系统性地翻译并传播到阿拉伯世界。

这些年,刘震云、余华、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经过他和团队的翻译,不仅进入了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出版市场,有些还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发现,受欢迎的中国作品是那些带着‘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的文字。我们的读者通过这些作品,看见了一个丰富、真实、立体的中国。”白鑫说。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说,中国文学素来关注现实。各位汉学家之所以可以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是因为当代作家传承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基本特点。

翻译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使,因为翻译的存在,人类拥有了超越语言之分、汇合为共同体的新的美好可能。而中国文学中以民为本、兼容并包、开放互鉴等重要特点,是各国、各民族所共通、共享的。

7c1e7d028d5d443991f3fd714b66ee59.JPEG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汉学家和中国作家分组进行讨论。(中国作协供图)

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认为,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

在她看来,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我们依然相信,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

自创办以来,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每次研讨会如同一场以文学为名的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为不同文明搭建起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关注和热爱中国文学的汉学家、翻译家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越来越深入。

这场围绕“‘译’起向未来”的研讨,更像是个新的开始,毕竟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值得被更多人看见,用心打磨的译作,永远有它不可替代的温度。

相关推荐
俄罗斯汉学家: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树立榜样

俄罗斯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玛丽亚·谢梅纽克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汉学家交流活动在匈牙利举办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日前在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汉学家交流活动暨颁奖典礼。

专访:用巴西人的方式传播中国古典精华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最近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除了需要向国际儒学联合会会议提交论文之外,他还在紧锣密鼓地修改即将在巴西出版的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葡文版。让人期待的是,他将用巴西人的方式来翻译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