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7小时生死线 大语言模型首次用于国际地震救援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5-07-31 09:53:48

新华丝路北京7月31日电(许缘)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实皆省发生7.9级强震,地动山摇,建筑倒塌。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救援队伍火速集结,赶赴震区展开救援。

在这场国际行动中,阻挡在救援队伍和受灾民众之间的不仅有瓦砾堆,还有一道无形的“语言屏障”。万分紧急时刻,一项仅耗时7小时极限开发的原创技术成果——基于人工智能DeepSeek底层模型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被推上救援“前线”,展开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生命接力“实战”。

0f801b45aa844954acaafae5f46b5c15.jpeg

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玉渊谭天供图)

7小时极限开发:让科技为生命开道

灾区通讯系统严重受损,缅甸民众只能通过简短的求援信息试图联系外界。缅甸语本身复杂且口音多变,而且在地震救援场景中很多语言都不完整,加上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传统翻译软件根本无法胜任,现场沟通几乎陷入瘫痪。

为争取72小时黄金救援期,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迅速组建语言服务团队,支持北京语言大学韩林涛副教授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一个高效、实用、可落地的中缅英互译应急语言服务系统。

“传统的机器翻译依赖的是本地知识库,如果遇到专业场景,很难做到精准翻译。”韩林涛回忆道。因此,他考虑在翻译系统中融入大语言模型技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语言服务团队首先利用DeepSeek、ChatGPT等多个人工智能模型生成50组地震救援专业文本,经测评后最终选定DeepSeek模型。经过7个小时不间断研发,中缅英互译网站终于在3月29日22时52分上线并通过应急管理部门交付中国救援队伍;3月30日22时43分,网站上线语音翻译功能,完成难以想象的极限挑战。

接下来,作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理事长和秘书处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还将与国家应急广播、智谱大模型等合作,在应急语言规范化、应急科普多语种传播、灾后心理抚慰等方面实现以AI助力应急救援。

打造“语言生命线”:让代码绽放人性光芒

中缅英互译应急语言服务系统界面简洁、操作便利,支持中文、缅甸语和英语三语互译,内置50句高频应急用语,并配有朗读、发音提示、地名查询、语音识别和翻译等功能。一线救援人员只需输入简单指令,便能立刻获得准确的缅甸语或英语表达,甚至能将翻译内容用语音读出,便于与灾民直接沟通。该系统上线后,在缅甸灾区共服务了700多人次求援需求,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语言生命线”。

与常见的翻译软件不同的是,中缅英互译应急语言服务系统的背后是长期构建的“应急救援语料库”在发力。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北京语言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长期合作,构建了覆盖医疗急救、地震术语、救援设备操作、心理疏导、多语言翻译、文化传播等多个垂直领域的高质量语料。这些专业语料一旦接入大语言模型,就像给人工智能补了节“专业课”,让它在面对极端场景时能听懂专业的语言,能读懂灾民的恐惧。

更重要的是,DeepSeek具备强大的迁移能力,能识别地理信息、处理图像、合成语音。团队利用这一能力开发上线的缅甸灾区地名翻译功能,帮助救援队迅速锁定目标位置。

9a2dc9bac6dd471fa52fda8cdf45515d.jpeg

中缅英互译网站界面(中国教育部供图)

截至7月1日,这一系统每天依然有200人使用,累积用户近万人,总访问量超过2.8万次。相关话题经玉渊谭天报道后登上热搜,触达量近1亿。网友感慨:“AI不只是算法,它能救人!”同时引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越南等国家主流媒体关注和转引,让世界看到了“技术为人”“智能向善”“语言赋能”的力量。

跨越国界的语言行动:用AI架起人心桥梁

在这场技术攻坚战中有4名“编外英雄”。她们是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的缅甸留学生,不仅协助机器翻译的校对,还针对缅甸语中的方言差异、俚语表达等细节做了优化。很巧的是,这四名学生恰好是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中国语言高级翻译系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她们曾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如今亲手架起了这座联通祖国同胞的生命之桥。

231994d24d4b4e4a8e08463b6e01b291.jpeg

参与中缅英互译系统开发的四名缅甸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供图)

在废墟与希望之间,这条由AI技术铺就的“语言生命线”证明了科技革新从来都不只是实验室里冰冷的参数突破,而是指向生命的温度。这场跨越国界的语言行动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够创造尖端技术,更擅长用技术为全球公共福祉服务。

中缅英互译系统的落地应用,展现了AI语言大模型赋能应急救援的价值。未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将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深度合作,继续发挥语言科技+媒体传播的协同创新之力,面向中国周边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国际合作场景,潜心研发,共享资源,让AI说出“救命话”,探索国际公共安全服务合作的“中国范式”。

相关推荐
文莱师生代表赴华观摩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

文莱中华中学4名师生代表7月27日启程前往中国广西,受邀观摩第22届广西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暨跨区域面向东盟国家邀请赛。

燧原科技亮相WAIC 2025 推动国产智算生态开放发展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沪开幕。作为国产人工智能算力创新的关键推动者,燧原科技以“芯火燎原”为主题连续第六年参展,全面展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AI商业化落地和研发探索的最新成果。

《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发布 展现AI国际合作多元成果

在上海开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该案例集以中英双语图文结合的形式,集纳了全球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中的部分宝贵成果,通过一个个中国AI与世界共同成长的鲜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对智慧共享、合作共赢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