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镜头……一、二、三,开拍!”
“咔嚓——”
在初春的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弗鲁什卡戈拉山脚下的一处农舍前,两位身着“诺维萨德——鲁马快速路项目”制服的中交二公局工程人员正在帮助两位塞尔维亚老人调整手机拍照的距离和角度。笑容最灿烂的瞬间,其中一位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温馨而珍贵的一刻。
“你们修好了路,以后我上山就畅通无阻了,谢谢你们!”米洛万·菲利波维奇说。
他提到的路,是通向他的老友米兰·雷里奇家门前的农耕小路,也是附近十几户居民的必经之路。米洛万在伊里格市政垃圾填埋厂工作,因为环保事务与项目部在工作上有交集。去年冬天,项目HSE部的外籍环境工程师薇拉接到了米洛万的电话。电话里,他有些苦恼地请求帮忙:山坡上那条连接他和米兰家的小路,经过雨雪冻融,沟壑变得又深又宽,他的车已经开不上去了。米兰就住在山坡上,老哥俩串个门成了难题。米洛万不知如何是好,犹豫着问:“中国朋友,会有办法吗?”
项目部了解了米洛万的困境。当时天寒地冻,无法即刻动工,但工程师们始终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开春,冻土融化、天气转好,修路的时机到了。工程师们很快运来了路基填方的碎石,调集铲车、平地机、压路机,利用两个上午和一个下午的时间,专注地填补、平整、压实了那几十米变得坑洼不堪的小路。
米洛万和米兰站在一旁,看着这些中国的大型施工机械稳稳爬上山坡,像对待一条真正的快速路一样,一丝不苟地修补着他们这条农耕小路。两位老人高兴得不得了,脸上满是笑意。米洛万住在市镇,米兰则住在这片相对偏僻的山坡,小路是唯一通道,却不在市政管辖范围。中国建设者伸出的援手,让这条承载着老友情谊的小路迅速恢复了畅通。老哥俩又可以像往常一样,轻松地开车串门,一起聊天、喝茶、钓鱼,生活恢复了宁静。
“你们做了这么多,我不知道如何感谢你们才好,一起拍张照吧,让我永远记住你们!”镜头前,米洛万一只手指向帮助他的中国朋友,另一只手高高的竖起大拇指,这个简单的手势,包含了千言万语。
全程参与此事的项目组环境安全负责人姜利国,看着这温馨的一幕颇有感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况米兰先生还是我们的邻居。无论是快速路还是农耕路,修好了都是友谊路。今后我们又多了两位塞尔维亚朋友。”姜利国说。
在这个春天里,除修缮山坡小路外,项目部的路基班组还无偿修复了伊里格市政路与21号国道接口处百余米便道,方便周边居民进行春耕和日常通勤。此外,项目部还积极参与诺维萨德环保局绿化行动,与当地政府共庆“光荣节”;组织安排塞交通部专家团、当地大学师生观摩教学;多次参与当地警局共建活动……对于中国建设者们来说,在完成工程主线任务之余,能实实在在地帮到身边的邻居,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小烦恼,看到他们舒展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十年,中塞已然结成铁杆友谊,驻守在塞尔维亚建设一线的诺维萨德项目人与当地民众的交往也转入了精描细摹的“工笔画”。(陈麓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