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2025年暑期,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精心策划部署,组织多支实践队伍以专业所长服务基层发展,用青春行动诠释时代担当,让青春之花在服务社会中绚丽绽放。
“财智童行・匠心传承”志愿服务队在鲁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财智“童”行润童心:用创意播撒经济启蒙的种子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财智童行・匠心传承”志愿服务队走进合肥市庐阳区鲁园社区,以“经济文化启蒙,探寻传统智慧”为主题,开展了为期十一天的暑期实践活动。活动累计服务百余名儿童,通过“红色财脉”“货币史诗”等五大模块,为社区儿童打造了一场跨越古今的经济文化启蒙盛宴。
“红色财脉”课堂上,孩子们模拟红军运送银元,在沉浸式体验中树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财富观。“货币史诗”环节,孩子们用黏土复刻货币,并在问答互动中,深化了对货币职能的认知。“节气哲思”课堂巧妙将“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与“储蓄增值”的经济理念相类比,引导孩子们绘制“节气理财计划”;“古商智创”环节则借助ChatGPT创作“无人机运茶的晋商”故事,通过演绎“古代商人的一天”情景剧,将财商知识融入创意表达。
系列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收官,既彰显学生服务社区的创新担当,更以“学以致用、匠心传承”理念,推动经济学启蒙教育在基层生根发芽。
志愿者指导学生体验挑扁担,模拟红军运送银元
“驿”路繁花探振兴:用调研探索交旅融合的路径
如果说社区课堂播撒的是“未来之种”,那么“驿”路繁花实践团在六安市金寨县南溪镇的调研探索,则是为乡村振兴寻找“当下动能”。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正日益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深入了解这一创新模式的实际成效,“驿”路繁华团队专程奔赴六安市金寨县南溪镇,聚焦当地“交通赋能+红色资源”双轮驱动融合发展路径展开深度调研,挖掘交通升级与资源开发协同赋能乡村产业的鲜活经验。
团队与镇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座谈,详细了解高铁贯通后当地交旅融合的推进举措与发展变化。调研发现,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升级数字化治理等举措提升管理效能。面向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高铁开通显著缩短时空距离,不仅让村民更易获取优质资源,更带来游客量的大幅增长,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这种“交通+产业+文化”的融合模式,已成为大别山地区乡村振兴的典型范式,为相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实践团成员采访南溪镇政府工作人员
梧志兴川结硕果:用实干搭建校地协同的桥梁
“梧志兴川”实践团在绩溪县长安镇梧川村的行动,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7月底,经济学院67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在此开展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以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校地协同、专题调研、红色教育与惠民服务,推动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构建起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
校地共建实践基地锚定发展方向,实践团分9个调研主题,围绕农业经济、红色文旅等主题开展深度调研,师生与村干部共商治理难题;红色教育通过沉浸式探访革命遗址强化使命担当,产业调研为草莓大棚等特色项目提供经济学视角的升级方案;惠民文艺汇演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实现智力支持与情感联结的双向赋能。实践既让学生在基层沃土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也为梧川村深化“红绿交融”发展注入了鲜活思路,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拓展了实践参考,为乡村振兴探索贡献了有益启发。
实践团全体成员共同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共组织86支团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城市社区、革命老区等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从启蒙儿童的“未来视角”,到激活乡村的“当下动能”,再到搭建校地协同的“长效桥梁”,学生们以多元实践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学院也将持续搭建实践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引导青年深耕基层、服务国家战略,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