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亳州谯城区多措并举破解农田水利建管护难题

来源:谯城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5-08-21 16:19:49

沉下去,走访走出“真问题”,台账建到田埂上;收上来,问题梳理总结,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定调子,通过政策层面一揽子解决“一类事”……今年以来,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围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整治,通过“多元投入、梯次推进、精细管理”,从根源上解决“谁出钱、谁去建、谁来管”的问题,在“三农”工作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清淤疏脉打通农田“肠梗阻”

夏末秋初,谯城区十八里镇的田野上弥漫着中草药的清香。家庭农场主张志刚站在田埂上,望着新疏通的千余米沟渠,脸上漾开了笑容:“沟挖通了,井也打好了,现在再也不愁排水灌溉了!”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因为邻居修路截断水沟、导致自家药材地积水无法排出而犯难。

不久前,中草药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志刚反映:周边群众修自家生产路时截断了水沟,影响排水畅通,导致地里的水无法排出。

“接到问题反映后,我们迅速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赶到现场了解情况,结合防汛排涝工程和高标准农田治理,对沿途的1000多米沟渠进行重新疏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说,群众反映的单个问题解决不是根本,要从源头上解决“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的过渡才行。

这些变化始于一场覆盖谯城全域的“访企入村”行动。248名干部推开门、沉下身,走进千家万户,坐在农家炕头,深入田间地头,听真声音、挖真问题。一桩桩、一件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堵点”“痛点”被逐一记入台账——

“沟渠堵了三年,雨大一点玉米就泡汤。”

“井打好了,电迟迟不通,只能抬发电机下地。”

“生产路坑洼不平,收割机进不来出不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谯城区将收集到的38个具体问题与历年诉求贯通分析,精准归纳出“沟渠疏浚、建后管护、新打机井、机井通电”四大共性难题,一场系统解决农田水利“老大难”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访企入村专题行动是全省学习教育最主要的特色载体,专题行动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教育成色。行动开展以来,全区272名领导干部走访企业18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9家、监测对象(脱贫户)537户,累计收办问题787个。

谯城区芦庙镇机井清理现场

“靶向疗法”疏通农田“毛细血管”

为了解决“一类问题”,谯城区专门制定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类共性问题解决方案,旨在有针对性地解决一批沟渠堵塞、路面损毁、缺少机井、有井无电等影响群众农业生产的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体系,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灾减灾水平,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根据“访企入村”反馈的38个农田水利问题,结合暖心走访收集、各类渠道反映的农田水利类问题,谯城区归纳为四个类别:沟渠疏浚类、建后管护类、新打机井类、机井通电类。

沟渠疏浚类包括部分农田由于沟渠堵塞,导致排水不畅,加上近两年出现的连续暴雨天气,造成部分农田内涝、农作物减产,每到汛前,群众担心农田积水,要求疏浚沟渠。建后管护类包括已建的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由于缺乏日常管护,无法正常发挥效益,主要体现在机井年久淤积需要清洗,机电井井房设备损毁,生产路面、桥梁栏杆或桥梁损毁等。

据了解,全区现有耕地226.4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4.2万亩,占全区耕地的81.36%。一些农田还没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实施过的项目区也因当时的投资限制,机井数量满足不了灌溉需求。另外,连续干旱天气导致群众出现排队等井的情况,群众要求新打机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群众体会到了机井通电带来的便利。群众私拉电线易造成安全事故,用电瓶带动水泵动力不足。群众要求对未通电的机井进行通电,方便取水灌溉。

谯城区十八里镇疏浚的沟渠

多元整合资金活水浇出“丰收田”

大投入保障大民生。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谯城区没有“等靠要”,而是创新机制,聚沙成塔。

在利用各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全区各类涉农可用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每年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800万元,每个乡镇平均近40万元;利用扶贫光伏发电结余资金,每年约3000万元,在全区237个村每村每年使用5万元基础上,剩余资金进行全区统筹;对于年度村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可使用不超过40%、不低于2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在精细管理上,谯城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管护和月巡查机制,对维修管护情况落实一月一报备,确保建设管护任务具体到点、责任到人。

对于沟渠疏浚,方案要求,农田地头沟堵塞、排水不畅等易涝点问题,经实地核查后,向乡镇政府提出技术指导性意见,由乡镇政府纳入本辖区易涝点清单和治理范围,乡村振兴公司按程序负责具体实施;因大中沟渠淤积或涵闸损毁造成的排涝困难,由区水利局负责实施,纳入中小河流治理计划。

建后管护方面,对于已经验收移交的工程,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原则,由区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指导,镇村统筹组织,委托乡村振兴公司按规范实施,加强过程监管。

新打机井方面,对照标准确需新打机井的,由镇、村负责实施打井,采用群众自筹加村集体补贴的方式,或从镇村年度农田水利分配资金及集体经济可用资金中解决。

机井通电方面,已通电机井损毁维修问题,根据项目是否移交镇村情况,按照建后管护类问题由责任单位实施;普通机井通电问题,区农业农村局根据项目和资金安排情况,逐步组织实施;通过每年大豆、玉米单产提升项目,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或企业提供移动式发电和灌溉设施;由乡镇政府牵头,联系当地供电公司在距离农田尽可能近的位置加装电表,解决用电问题。

“问效于民”钉实长效机制

谯城区将“问效于民”贯穿始终。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群众满意度是唯一标尺。区里成立联合督查组,对逾期未办或群众评价不满意的事项跟踪督办、一抓到底。解决结果必须面对面反馈给反映人,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戴伟介绍,谯城区要求镇村建立各类农田水利问题总台账,形成易涝点清单和损坏机井清单,定期排查,动态管理,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节点等。对逾期未解决或解决不到位的问题进行跟踪办理,问题解决后及时向反映人反馈,提升满意度。

同时,全区加强各部门团结协作,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建设可持续。沿用和完善谯城区以往年度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方筹资的办法,采取“乡镇政府+村集体+群众”共同筹资的方式,实施新打机井和沟渠疏浚等项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补助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通过建立易涝点、机井建设、机井通电、生产路桥等需求清单,以镇村为主体推进实施,目前已整治易涝点485个、维修机井960眼、新建机井584眼。

“老大难”破了老百姓笑了。走在谯城的田野上,新疏浚的沟渠清水潺潺,新硬化的生产路直通地头,新通电的机井吐出汩汩清泉。

比这些工程更打动人心的,是干部脚上的泥土、群众脸上的笑容和那田间地头愈发融洽的干群关系。从“群众绕着走”到“拉着干部家里坐”,从“打热线抱怨”到“面对面点赞”,谯城区用系统的谋划、扎实的行动、为民的初心,破解了农田水利的“老大难”,更疏通了新时代干群关系的“连心渠”。这渠水,既润了田地,更润了民心。(刘景侠)

相关推荐
亳州谯城区赵桥乡举行“中药材科技小院基地”授牌活动

8月15日下午,亳州市谯城区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在大徐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中药种植讲座暨“亳州谯城区中药材科技小院基地”授牌活动

安徽亳州谯城区:多措并举打造人力资源服务新生态

今年以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以“政府搭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人力资源服务的“最优解”。

​安徽亳州多机构联合开展“送关怀、送健康”义诊活动

7月11日上午,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大徐村驻村工作队协调亳州兴华医院、亳州骨科医院,联合九州通医药、贵州百灵药业等爱心医疗机构,在大徐村共同举办“送关怀、送健康”大型义诊捐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