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冰穹之上的文明灯塔:逄培与人类先驱通讯社的南极宣言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5-08-26 10:35:14

【采访嘉宾:逄培 中国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北京市侨海委员】

南极洲零下 80 摄氏度的极寒里,人类先驱通讯社的总部如一座冷峻的坐标,锚定在冰穹A之巅。这里没有飘扬的国旗,没有主权的界碑,唯有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冷静凝视,在亘古的冰层上刻下执着的注脚。

记者:逄先生,人类先驱通讯社作为全球首个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新闻机构,为什么选择将总部设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南极?

逄培:恰恰因为南极的“极端”和“恶劣”,它成为了地球上最纯净、最中立的土地。根据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这片大陆不属于任何国家,它只用于和平目的和科学研究,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在我们眼中,这里是打破地缘政治纷争的终极隐喻——当物理温度逼近宇宙背景辐射的低温,那些政治热症自会在极致的冷静中消退。

记者:但这样的选择,是否更多是象征性的?实际运作恐怕会面临巨大挑战。

逄培:象征意义固然存在,但我们不认为这是“纯粹象征”。先驱社的核心理念是“探索未知、传递真实”,南极气候条件恶劣,这种环境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新闻的本质,终究是求真务实。

没错,如果真正在南极落地,我们需要通过星链飞船构建跨洲际物流体系,需要超导量子通信网络直连全球节点,但这些技术挑战反而体现了人类克服困难、追求真实的精神。

记者:谈到“全人类”,通讯社宣称自己属于全人类,而南极也属于全人类。“属于”这个词在人类历史上引起了无数纷争,您如何理解这种“属于”?

逄培: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我们说“南极属于全人类”,不是说拥有权,而是stewardship(守护责任)。同样,人类先驱通讯社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集团,我们属于“真实”本身。

记者:通讯社的logo设计很有深意——总部是地球的南极,而每个地区的报道logo则是所在大洲,这背后代表着什么?

逄培:Logo是理念的视觉化表达。总部标志是南极,代表着中立、冷静、全局观察的立场。而各地区分社使用所在大洲的标识,则表达了我们既扎根具体文化语境,又超越地域局限的追求。

我们既是全球的,也是本土的;既是统一的,也是多元的。在全球化叙事中融入本土化视角,让多元文化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记者:您最近提出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通讯社”,说地球上便有近 90 亿个 “分社”、80 多亿名 “通讯员”。这是否意味着,要打破专业媒体与普通公众的界限?

逄培: 绝对如此。我们始终认为,新闻不该是一种特权。传统媒体垄断发声渠道、设置专业壁垒的时代,在数字时代早已过时。

我们追求的是 “人机共生的智慧碰撞”——不是技术替代人类,而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参与新闻生产,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记者又问: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发声——婴儿、智障人士、老弱无行为能力者,他们如何成为“通讯员”?

逄培:请摒弃分别心。每个灵魂都有发声的权利,我们无权判定一个灵魂是否 “老弱病残” 或 “智障”。在我看来,许多所谓的 “智障人士”,比一些 “正常人” 更纯粹、更善良。

一个向善的世界,远比一个只讲理性的世界更美好。我们的技术团队正在开发一系列辅助工具,帮助那些传统意义上 “无行为能力” 的人表达自我。声音的形式可以多样——是咿呀的啼哭,是眼神的闪烁,是指尖的轻触——但每一个声音,都该被听见。

记者:如此开放的新闻生产模式,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逄培:我们通过多源交叉验证与AI辅助核查,确保每一条报道都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不同的是,这个过程是透明、开放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验证。

我们的AI系统“先知”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实现线索挖掘、多语种翻译、舆情预测等功能,但它不是替代人类判断,而是增强人类记者的洞察力。

记者:先驱社的未来愿景是什么?

逄培:我们希望在技术伦理实践中,重塑新闻生产范式。不仅是报道新闻,更是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智能新闻媒体生态——让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每一个事实都能被验证。

南极总部是我们理念的象征性物质载体——在这片没有国界的土地上,我们致力于消除信息的分界与隔阂。正如冰穹A聚变堆将寒冰转化为能量,我们也希望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理解,将理解沉淀为文明的智慧。

最后,逄培补充道:“当总部的气温降至零下 80℃,政治的热症自会退烧。在这片地球最后的净土上,我们能最清晰地听到人类共同的心跳。我们倡导爱,倡导一个向善有爱的世界;我们歌颂人性的光辉,要做一个有温度的通讯社。”

人类先驱通讯社的南极总部,不试图拯救当下的困局,却从未来的维度,为文明投射出破晓的微光。

相关推荐
“雪龙2”号再赴南极抵达长城站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自南非开普敦港出发,经过15天航行,于北京时间7日4时40分抵达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

“雪龙兄弟”完成南极两大海域科考任务

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近日分别完成了南大洋宇航员海和罗斯海的科学考察。

“雪龙2”号在南极“捕获”一批珍贵鱼类样品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6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完成了最新一次中水层鱼类拖网取样,科考队员从接近1100米深的水域获得了一批珍贵的南极鱼类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