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守护红海沙漠生态——中电建华东院埃及风电项目的绿色实践

来源:新华丝路网 责任编辑:唐云 2025-09-16 14:52:42

随着全球风电项目加速布局,“如何平衡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在埃及红海省广袤的干旱荒漠上,由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华东院”)承建的苏伊士湾阿蒙内特500兆瓦风电项目,不仅是“一带一路”全球绿色能源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更凭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友好型施工实践,为干旱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了生态保护样本,彰显出中国企业海外工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履责实践的责任和担当。

生态挑战:特殊环境下敏感物种保护难题

阿蒙内特500兆瓦风电项目每年可提供约2200吉瓦时清洁电力,对助力埃及能源结构转型、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所在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工程推进带来了严峻的生态挑战。

f7dc5a54e4654c719209f972d13b9d12.png

生态团队使用内窥镜对疑似洞穴结构进行实地勘查

据介绍,项目区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植被稀疏、气候干旱,以地栖爬行动物和沙漠节肢动物为主要野生生物类型,其中埃及棘尾蜥、沙漠角蝰等属于生态敏感物种,对机械扰动和生境破坏高度敏感,一旦施工活动管控不当,极易造成敏感物种受伤害、栖息地遭到不可逆破坏。

在此背景下,中电建华东院将生态保护纳入施工全周期管理,确立以“调查—识别—迁移—恢复—放归”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思路,创新构建“发现—封控—会诊—处置”快速响应机制,配套建立临时饲养设施与临床恢复舱,最大程度守护项目区生态资源完整性。

项目从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13日,累计成功实施75次野生动物迁移保护行动,涵盖埃及棘尾蜥、沙漠角蝰等5类高危物种。通过智慧化监测与闭环管理,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现场未发生任何伤亡或二次干扰事件,真正达成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赢。

这一创新实践获得行业内外广泛认可:项目荣获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力建设质量活动二等奖三项、ESG首批试点项目、电力建设五星级智慧工地称号,并获得英国皇家事故预防学会(RoSPA)安全成就奖银奖。

创新实践:构建全闭环生态保护体系

阿蒙内特500兆瓦风电项目生态保护创新实践围绕迁移对象识别与响应、标准化迁移、临时饲养与健康干预、野外放归四个核心环节展开,形成完整闭环。

项目在施工准备阶段即启动生态敏感区域排查与地栖物种识别工作,重点针对裸地集中区、微地形洼地、施工走廊交汇段等区域开展实地探查,着重关注本区域活动频次较高、栖息地依赖度强的高敏感性地栖爬行动物,将埃及棘尾蜥列为潜在一级干预对象。

21e355bae8134a2ba8eb982a9f3a5935.png

施工中发现并人工干预迁移的埃及棘尾蜥个体

基于识别结果,项目团队建立“敏感物种迁移响应机制”,明确提出凡在施工区域或布设范围内发现疑似地栖动物栖息点,需立即启动“识别—记录—评估—响应”流程,确保敏感物种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

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后,项目团队在道路开挖、集电线路布设等核心施工区域,多次监测到埃及棘尾蜥等目标生物活动踪迹,随即启动“快速识别—现场干预—转移处置”一体化迁移流程,捕获的生物个体经编号、登记与初步检查后,移交生态团队开展后续管理,为生态保护闭环夯实前期基础。

为确保迁移个体在放归前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生态管护团队完善由短期饲养、健康筛查和专业干预组成的全链条保护体系。技术人员持续监测生物个体行为、食欲、体重与排泄情况,并对部分代表性个体实施体表检查与必要血样检测等,全面掌握其健康状况。

临时饲养与健康恢复阶段结束后,生态团队对所有迁移个体状态进行最终评估,确保其具备独立觅食和规避天敌能力。符合标准的个体,将依据“地貌适宜、食物充足、远离施工活动及高人类干扰区”原则,被转移至适宜栖息地完成放归。

至此,项目生态保护机制完成了“前期调查—现场捕获—临时饲养—健康恢复—野外放归”的完整闭环,成功构建了生态敏感物种保护与工程施工协同推进的高效模式,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

双重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共赢

中电建华东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友好型施工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业主、地方环保部门及国际融资机构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企业向世界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塑造国际良好形象的重要案例之一。

e27604a12c7c4ea0810b891a2fd2ec82.png

鸟类监测团队在现场开展迁徙期观测工作

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现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4件、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计划申请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人才培养方面,锻造了一支兼具工程实践与生态保护能力的国际化专业团队,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学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电建华东院的实践探索从生态敏感物种发现、现场快速响应、临时饲养与健康恢复,到野外放归,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技术路径与操作规范,具有操作简便、成本可控、成效显著等突出优势,可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在干旱及荒漠化地区施工期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全球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李芸)

相关推荐
中企承建安哥拉供水工程破解首都“水困”

吉隆戈供水项目是中国电建在安哥拉承建的重点民生工程,主要包括日取水能力57万吨的取水泵站、12.5公里原水管线、日处理能力50万吨的水处理厂和五座配水中心。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显著缓解罗安达东部长期存在的供水紧张问题。

陆海之约·中埃青年国际交流对话会举行

当地时间9月4日,“陆海之约·中埃青年国际交流对话会”在埃及卢克索省立图书馆隆重举行。

“长江遇见尼罗河”文明对话系列活动在开罗举行

“长江遇见尼罗河”文明对话系列活动近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