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博物馆新地标:浓缩安徽灵璧的“文化DNA”

来源:灵璧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5-09-16 16:51:00

新华丝路合肥9月16日电(孙远)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西周铜簋的饕餮纹饰在柔光下流转,静静诉说着3000年前淮河文明的回响;光影特效交织中,灵璧石“瘦、皱、透、漏”的天然肌理被放大数倍,石缝间仿佛能窥见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密码;非遗展厅内,钟馗画的朱砂红与皮影的镂空影相映成趣,传承人访谈视频里的乡音,正将古老技艺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座2025年试运营的文化新地标,用4000余件(套)藏品串联起时光的脉络,成为解码灵璧“文化DNA”的立体教科书。

五层展厅里的千年对话

博物馆6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分层叙述着灵璧的历史。一楼灵璧石展厅以“声如青铜色碧玉”为灵魂,不仅陈列着“天下第一石”的名品,更暗藏声学装置——轻叩展台上的磬石标本,清越如钟的“天籁之音”便在耳畔萦绕,让人读懂为何古人以灵璧石制磬、奏响礼乐华章。

二楼历史文化展厅如同一条时光隧道,东汉铜簋的斑驳绿锈里藏着农耕文明的炊烟,唐代铜镜的菱花纹映照着汴河码头的繁华,明清瓷器的釉色中凝结着市井烟火……文物串联起从远古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每一件都在回答“灵璧从何而来”。

三楼运河文化展厅则聚焦“水”的力量:古汴河漕运模型里,商船首尾相接,纤夫号子仿佛穿透玻璃传来。通过动态沙盘演示,游客能直观看到“四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如何让灵璧成为南北物资的转运枢纽,又如何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

最热闹的当属精品书画厅,这里集中展览着灵璧县内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各类钟馗画作品,尽显钟馗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传承价值。

让展览在互动中“活”起来

“不能让文物只待在玻璃柜里睡觉。”于是,互动感渗透在每个角落: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尹氏钟馗画第五代传人尹婷婷画钟馗时“泼墨定乾坤”的全过程便在手机里上演;虚拟雕刻台前,游客滑动指尖就能为灵璧石设计纹样,生成专属电子藏品;光影剧场里,全息投影让“大运河与灵璧”的故事活了过来——商船载货而来,码头商贩叫卖,孩童追着漕船奔跑,历史场景的沉浸式重现,让老人想起童年记忆,让孩童看懂家乡的前世今生。

灵璧钟馗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淮滨(左)、陈光林共同创作钟馗画

试运营半年以来,10.5万人次的脚步踏过这里的地砖,单日最高8000人的客流记录,让这座博物馆成了皖北地区最“火”的文化打卡地。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认灵璧石,有年轻人来拍钟馗文创写真,更有外地游客专门为“会说话的文物”而来——科技不仅没有消解文化的厚重,反而搭建了一座让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把“灵璧记忆”带回家

博物馆的文创售卖区,更像一个“文化转换器”:钟馗手办褪去威严,成了咧嘴笑的Q版形象,被年轻人挂在包上;磬石茶具泡茶时,石质的温润让茶香更显醇厚,杯底还藏着灵璧石的“瘦皱透漏”纹样;剪纸卷轴装在印有运河风光的礼盒里,成了走亲访友时最拿得出手的“灵璧名片”。

最受欢迎的是针对青少年推出的“考古盲盒”:拆开泥土包裹的盒子,可能会惊现微型灵璧石模型,也可能取出刻着历史知识的青铜仿品,附带的AR卡片还能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上线即售罄的热度,印证着“让文化好玩起来”的魔力。

钟馗拓片

“让游客带着文化符号离开,更带着对灵璧的好奇回来。”这是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也是灵璧文旅“流量变留量”的缩影。当游客用钟馗冰箱贴提醒自己“一身正气”,用磬石书签翻开书页时,灵璧的文化DNA,便已悄然融入他们的生活,完成了从“流量”到“留量”的温柔转化。

相关推荐
安徽灵璧县税务局:全链条赋能 破解新办企业“成长烦恼”

今年以来,灵璧县税务局创新推出“四维联动、全链条赋能” 服务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其合规水平,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走深走实。

安徽灵璧县开展“三秋”农机安全生产培训

9月7日上午,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中心在游集镇组织开展“三秋”农机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切实保障“三秋”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提升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与作业技能。

安徽宿州灵璧县举行青年人才“看”家乡系列活动总结大会

8月19日下午,“‘灵’云壮志 ‘璧’有你我”灵璧县青年人才“看”家乡系列活动总结大会在安徽宿州市灵璧县青创空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