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办、大连海洋大学承办的“新质工匠”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25年秋季班在辽宁大连开班。本次培训项目聚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具备现代技术与创新能力的海洋经济领域国际人才。印尼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统筹部有关负责人,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大连市人民政府、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及大连海洋大学负责同志出席。
参加“新质工匠”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25年秋季班开班仪式的嘉宾和学员合影。(大连海洋大学供图)
共育渔业“新质人才”
印尼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首倡之地。2024年11月9日,中印尼两国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双方将共同致力打造更多海上合作亮点”,包括“全面重启包括捕捞、养殖、加工、投资、技术在内的渔业全产业链合作,共同促进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据了解,本次培训围绕“以技为桥,深化合作”主题,设置“海洋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和冷藏管理”两个专业,为期4周,参加本次培训项目的46名学员均为印尼海上渔业领域的职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培训期间,大连海洋大学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案例研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确保学员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作为一所以海洋与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大连海洋大学在智能渔业、生态养殖、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积累了深厚学科底蕴。大连海洋大学校长杜明在当日举行的开班式上致辞时表示,本次培训围绕“技能提升、理念革新、合作深化”三大核心目标展开,培训内容既涵盖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更强调国际视野的拓展,帮助学员掌握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技能。
共建中印尼渔业合作新平台
“新质工匠”项目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和人文交流“心联通”的重要载体。据了解,该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领域合作和新兴领域拓展;二是促进规则标准“软联通”,以技能培训助力技术、标准、运营等合作;三是加强与共建国家“心联通”,通过提升技能、促进就业,增强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崔琳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印尼职业技能合作的丰硕成果。自2023年起,中方连续三年面向印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精准农业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累计培训印尼职业教师与技术人员461人,促进形成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崔琳针对培训提出三点期待:一是以科学管理确保渔业资源永续利用,掌握渔业资源评估、可持续养殖等知识,通过科学决策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二是以创新驱动塑造渔业发展新优势,将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新兴技术与本国渔业实际结合,探索本土化发展方案;三是以蓝色经济拓展中印尼产业合作新空间,挖掘渔业与上下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联动潜力,打造互补、互促、共赢、共享的产业格局。
共促蓝色经济新未来
大连市副市长李丹在致辞时说,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与渔业基地,近年来,大连市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在深海养殖、智慧渔港、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李丹表示,期待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加强与印尼在渔业领域的密切合作,推动中印尼在海洋牧场、渔业装备升级、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实现更多务实成果。
印尼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统筹部战略基础设施代理部长安迪·尤利安蒂·拉姆利说,自2023年7月以来,印尼已累计选派400余名学员赴华参加培训,这不仅彰显了双方对共同发展的坚定承诺,也体现了两国之间深厚的合作关系。
“本次我们再次选派46名学员,聚焦渔业技能赴中国学习,既是两国合作的延续,也将提高印尼学员在可持续资源管理方面的职业技能。”安迪·尤利安蒂·拉姆利说,在中方提供的支持下,印度尼西亚发展正迈向更高水平。
开班仪式上,印尼学员也对为期4周的学习充满期待。“印尼在海洋和渔业领域潜力巨大,但渔民对渔获加工技术了解不多,无法达到中国渔获的品质水平。”印尼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宗商品总监秘书迪安・查伊鲁尼萨・贾努阿里斯蒂介绍说,公司已与中国多家供应商、采购商建立联系,期待通过此次培训获取更多专业知识、拓展人脉网络,进而将业务拓展到中国市场。“希望未来印尼和中国能在更多领域开展商业合作。”她表示。(吴双、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