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至8月8日,清华大学“BRÜCKE”——机械系赴奥地利与匈牙利调研中欧技术合作双支点机制支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赴两国开展实践活动。支队以“支点国家理论”为支撑,聚焦我国制造业新兴技术在欧洲高质量共建的路径,通过解析中-奥与中-匈在双边技术合作中的异同特征,探究将奥匈共建为“中-欧”多边合作“复合型支点”国家的可行性。
此次实践既是对国际合作机制的实地考察,更是青年学生融入全球创新、参与高质量共建的有力尝试。支队成员以青年视角思考合作路径,搭建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BRÜCKE)。
探访中车株机(欧洲)公司 解码中国技术“出海”
7月30日上午,支队一行抵达中车株机(欧洲)有限责任公司。座谈会上,成员们围绕“欧洲供应链特征”“中国企业进驻机会”“欧洲TSI 认证体系”等议题积极提问,从公司发展的经验到挫折与教训,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到奥中性格文化差异,从中欧技术交流现状到新兴科技的研发,从经济发展现状到学长老师分享就业经验。双方自由交流,深入探讨,共同思考,收获颇丰。
支队观察到,欧洲供应链供不应求,中国企业入欧机会源于当地刚性需求,但开拓市场面临认证及政策阻力。江大发则指出,欧洲广阔市场需更多中国企业探索,中车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基建与技术出海对中欧是共赢之举。
走进中车林茨生产中心 见证欧洲班列“诞生”
在奥地利林茨,支队探访了中车欧洲班列的生产验证基地——中车林茨生产中心。在生产中心内,流淌着“东方血液”的数百米长列车,正进行着最后的验证与检测工作,待完成全部流程后,将奔驰在欧洲大陆的铁轨上,成为中国制造的耀眼名片。
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成员们从列车的车体中心穿过,近距离观察欧洲模式下的内饰风格以及相关设施,感受东方技术的力量。而车体下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机构,既能够驱动车轮带动列车高速前行,又能在紧急时刻精准施加制动力,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调研尾声,支队成员与中车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在列车车头前合影留念。
对话中国中铁 聚焦匈牙利“先锋”角色
8月7日下午,支队抵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与中国中铁匈塞铁路项目经理部展开深入交流。在观看匈塞铁路宣传片后,中铁匈塞铁路项目总工程师胡志华为支队介绍了匈塞铁路项目的概况。
讨论环节中,支队充分珍惜宝贵的交流机会,深入了解中资企业在匈牙利的融入历程,感受到匈牙利与传统欧洲并不完全相同的实用主义风格,学习了中资企业与当地的合作模式。
匈牙利是中国的友好国家,在中国技术出海到欧洲的整个过程中扮演了先锋角色,越来越多中资企业选择在匈牙利最先落足,之后再向欧洲西部发展。
考察匈塞铁路 “中国力量”赋能欧洲基建
在总工程师胡志华的带领之下,支队成员身着防护衣、佩戴安全帽,前往匈塞铁路Taksony修建点与多瑙沃尔纱尼变电所进行实地考察。
尽管此段匈塞铁路尚未正式通车,但现场完善的站台等配套设施,让人仿佛预见未来列车穿梭、乘客往来的繁忙景象。在考察过程中,成员们回顾了匈塞铁路长达十年的建设历程,感受到了这条铁路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见证了中匈两国关系的持续深化,未来还将成为更多中欧合作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
随后,支队抵达多瑙沃尔纱尼变电所。远远望去,成片的电网壮观且充满力量感。成员们首先参观了变电所内最大的变电箱,这个庞大的设备如同铁路的 “心脏”,持续为列车输送动能,泵送着机车在铁路血管之中通行。
走进变电所的无人控制中心,洁白简约的装潢下,精准的控制系统彰显着中国技术的“硬核实力”。中国的智慧与力量,正实实在在地影响并推动着万里之外国度的交通与发展。
此次奥匈实践之旅,清华大学“BRÜCKE”支队成员们纷纷感受到“中国力量”为异国山河注入的澎湃动能,真切而具象。支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技术出海、基建联通,正如同坚实的桥梁(BRÜCKE),牵引着中欧走向互利共生的未来。支队此次探索的实践经验,将为中欧技术合作及青年参与全球共建提供参考,助力青年力量汇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袁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