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鹭鸟翩飞,从昔日“痛点”到今日“亮点”,在皖北平原,利辛县,这座曾经以传统农业为基底的城市,近年来,正经历一场从传统农业县向生态宜居城的深刻转型。这是一场以水生态治理为起点,覆盖城乡的绿色实践。利辛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一河一渠、一草一木间,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
西淝河的“归来”:一湾清水的生态叙事
作为安徽利辛县的“母亲河”,西淝河曾面临河道淤塞与水环境压力的挑战。为此,利辛县将西淝河治理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通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系统性实施“清淤、截污、活水、护岸”等生态修复措施,探索出一条“科学治污、生态修复、长效管护、惠民共生”的综合治理路径。 治理后的西淝河,生态护坡与水岸植被有效恢复了自然风貌,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沿岸建成的健身步道与亲水空间,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实现了从“避而远之”到“亲水而居”的转变。“现在这水多清,看着心里就亮堂!”河边居民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你看那群白鹭,精得很,水不好它们才不会来安家呢!”这湾清水的“归来”,不仅是水环境的提升,更是流淌在利辛人心中的幸福源泉。

湿地公园的“呼吸”:城市“绿肺”的生命律动
位于县城西部的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公园建设之初,便确立了“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多做减法、少做加法”,一方面引导群众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实践,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非法侵占、破坏湿地及损害生态功能的行为。同时,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风险防控闭环机制,严禁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破坏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坚决守住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底线。在设立生态保育区,维持湿地的原生态同时,依循原有的地形水系,种植了大量本土水生植物和乔木,构建起一个能够自我净化、充满自然野趣和地域景观特色生态系统。
如今,这里水草丰茂、林木葱郁,成为了上百种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更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城市氧吧”。配套建设的步道系统与科普设施,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满足了市民休闲游憩与自然教育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养心利辛”品牌影响力,探索了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的转化路径。这片湿地,如同城市的“绿肺”,日夜不息地进行着光合作用,不仅净化着空气与水,更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

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修复,更要重构发展底色。不仅限于环境治理,更要深入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构建"镇、村、组"三级环境监管网格,实行日常巡查、问题上报、限期整改的闭环管理,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 过去依赖农药化肥的粗放式种植正在被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所取代。稻渔共作、林下经济、有机果蔬等新模式遍地开花。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模式在阚疃镇、永兴镇等地广泛推广。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通过形成稻谷与水产的共生系统,大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由此产出的“利辛龙虾”“西淝河大闸蟹”等绿色产品,凭借其生态品质获得了市场青睐,实现了经济收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与此同时,“秸秆变肉”等循环农业模式也构建了高效资源利用闭环。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养殖粪污通过生物质天然气工程转化为清洁能源与有机肥,最终反哺农田,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片土地上的点滴变化,汇聚成农业绿色转型的磅礴力量,让乡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银山,也让人们的餐桌更加安全、健康。

幸福的“画卷”:由利辛人民共同绘就
在利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切实可感的幸福。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笔触并非来自宏大的叙事,而是源于日积月累的点滴改善与执着坚守。
从水域治理到绿色农业推广,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生态价值转化,利辛的每一步生态实践,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它清晰地表明,最美的风景,不仅在于水清岸绿的自然风貌,更在于人民为创造、守护这片绿色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从中获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利辛正以其生动的实践,证明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遥远的蓝图,而是可感、可触、可享的当下幸福。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利辛,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非凡成就中,一抹亮丽而温暖的颜色。(车向前 黄剑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