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企业资讯10月27日】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的钢结构厂房正节节攀升;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的23栋建筑单体全面开工;润泽国际信息港的数据中心已初具规模……在兰州新区的热土上,项目建设的“进度表”令人惊叹。
火热的“实景图”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的深刻变革。它并非源于资源的无限度投入,而是得益于一场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为标志的体制机制改革。兰州新区以“承诺制”“标准地”“全程代帮办”等利器,做足了“权力的减法”,换来了“效率的乘法”,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深层蜕变。
减法:革故鼎新 打破行政壁垒提质效
传统的项目审批,企业需要穿梭于各个科室之间,流程冗杂、部门壁垒森严。兰州新区要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向这套固有的行政模式“开刀”。

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
在兰州新区,西北首个头部电动车生产基地——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正全速推进,31个单体建筑的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员工宿舍楼已全面转入精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隔墙、水电管线铺设及墙面处理。
“生产车间的机电安装工作也在同步进行。预计月底,我们的生产设备将陆续到位并启动安装调试。”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机电工程师张金荣介绍说,根据当前进度,完全可以按计划于明年三、四月份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
这个总投资20亿元的超级工厂,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7天,比常规流程提速40%,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区速度”。
“项目签约后不到24小时,新区就组建服务专班进驻临时指挥部,主动上门帮办代办各项手续。”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经理于清感慨道,项目落地初期,水电接入成为首要难题。服务专班立即联动供水、供电部门,打破审批壁垒,48小时内完成线路预埋,打通了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这种“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服务模式,为项目抢出了黄金施工期。
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的“67天奇迹”只是新区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同样的故事还在多个重大项目上演:甘肃泰合源光伏玻璃项目享受全程代办服务,建设进度全要素保障;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23栋建筑单体全面开工,审批时限压缩三分之二;润泽国际信息港数据中心快速建成,体现了“竣工即交证”的改革成效。
过去,企业拿地后,需要自行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勘探等多项评估,耗时耗力。新区率先推行“用地清单制”和工业“标准地”出让,在土地出让前,由政府统一完成所有区域性评估,企业拿到的是权属清晰、标准明确、评估完成的“熟地”,一签合同即可直接进入设计施工阶段,实现了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根本性转变。
对于项目建设中的部分审批环节,新区先行先试推行“承诺制”。企业只需按照标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审批部门即予以许可,事后再加强监管。对15大类44小类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合并办理时间从数十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这种“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的模式,极大地压缩了审批时限,赋予了市场主体最大的信任与自主权。
“一枚印章”背后,是流程的“极限重构”。
新区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审批权限向政务大厅集中,设“流动办事大厅”,并分6大类重构审批流程图。通过实施“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验登合一”等创新举措,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被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不到国务院目标要求的三分之一。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缩短,更是政府自我革命、打破部门利益藩篱的勇气体现。
乘法:服务升级 “新事心办”有温度更有速度
做“减法”彰显决心,做“乘法”则考验智慧。简化审批只是第一步,如何主动服务、精准护航,将节约的时间转化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由此,“新事心办”(领导上心、部门齐心、干部贴心、企业安心、群众舒心)的服务品牌应运而生。
“代办专员在了解到我们项目建设现场临水临电接入难题后,立即联动供水、供电部门,打破部门审批壁垒,仅用48小时便打通了水电‘生命线’。”兰州仟客莱项目负责人周统智的感慨,是新区“全程代帮办”服务的生动注脚。
实际上,兰州新区组建专业代办团队,为所有新建项目量身定制服务方案,配备专属“护航员”。服务模式从“企业来回跑”变为“部门协同办”“数据线上跑”,服务温度直接转化为建设速度。
服务不止步,发展不停歇。新区创新实施“六必访”服务制度全程护航,在项目签约、开工、建设等关键节点主动介入。对于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这样的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不仅协调解决了临水临电接入,还提前对接了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确保项目“落地即开工、开工即加速”。
“今年以来,企业服务中心已累计为各项目攻克临水临电接入、垃圾清运、杆线迁移等近200项实际难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产业合作促进部副部长陈志菠说,仟客莱、普安康等项目提出的临水临电接入紧急诉求,企业服务中心立即响应、快速处置,代办专员24小时内联动供水、供电部门,打破跨部门审批壁垒,仅用2天完成管线规划与施工接入,避免企业因配套滞后延误工期。
改革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产生了惊人的乘数效应。在招标投标领域,实现“掌上办、合同线上签、专家自助抽”;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率先推行“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项目交地到拿证时限从10天压缩至1天;在政务服务领域,1752项事项实现“全域通办”,全面推行“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的征纳互动新模式。上线运行的施工许可证AI预审模块,将核验时间从45分钟压缩到20分钟左右。这些“智慧办”“极简办”的举措,让效率提升不再是线性增长,而是几何级倍增。
兰州新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打出降本增效组合拳。搭建全省首个绿色金融平台“绿金通”,实现融资总额1389亿元;深化水电气热网一站式报装,实现“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全覆盖;通过“1+N”人才政策,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30人、博士300余人。这些全方位的要素供给,如同为项目建设的引擎持续添加优质燃料,确保企业心无旁骛抓建设。
蜕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价值观重塑
在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在由“蓝图”化为“施工图”,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正持续释放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这场改革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审批时间的压缩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它更是一场政府角色的根本性蜕变——从“管理者”,转变为与企业并肩作战的“服务者”。
新区全面推行柔性监管和柔性执法,公布“两轻一免”事项657项,对83种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予行政处罚。推行的“三书同达”工作机制,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了《行政合规建议书》与《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明确“违反了什么法”,体现执法刚性;《行政合规建议书》指导企业“如何避免再次违法”,突出预防与规范;《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则解答“整改后该怎么办”,帮助企业重塑信用、重返市场。同时,在41个领域推行“综合一次查”联合执法,实现“一次检查、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这种“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监管理念,营造了让企业“安心创业、放心发展”的肥沃土壤。
最优的营商环境,不仅是政策的洼地,更是服务的平地、作风的高地。当政府甘当“店小二”,把企业的“麻烦事”当成自己的“心头事”,发展的齿轮便能克服一切阻力,高速运转。
连续5次获评“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5年蝉联“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的荣誉,是对这场价值观重塑的最佳褒奖。政府的成就感,不再源于审批公章的数量,而是源于项目投产的速度、企业满意的笑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这种内驱力的转变,是“新事心办”服务品牌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从“以年计”到“以月计”,再到关键环节的“以天计”,兰州新区用一枚印章的“权力减法”,换来了项目建设的“效率乘法”,更赢得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增量”。
目前,新区正以精准帮办为引擎,推动在建、续建项目全速奔跑。兰州新区的实践,不仅为自己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充满说服力的“新区样本”。(祁瑞龙)
【此稿件来源于合作方。本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