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贵阳10月28日电(记者魏雨田)10月28日,以“天地位育”为主题的2025赤水河论坛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举行。
作为论坛的重磅环节,“名酒公开课”以跨界对话、中外碰撞的形式,邀请了法国国家品评鉴定酒类专家协会主席奥利维耶・布什与中泰金融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别从国际视野与消费视角出发,深度剖析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路径与行业转型突围之道。
中国白酒正在进入国外高端消费场景
当前,全球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中国白酒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特色品类,正在加速推进其国际化布局。
“消费者应该是酒企关注的核心。只有当消费者决定购买并消费时,产品的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布什在论坛上坦言,在全球消费模式变革的当下,酒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局限于品质本身,更在于能否构建起具有独特生命力的产品,这一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酒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精心培育。

图为法国国家品评鉴定酒类专家协会主席奥利维耶・布什
布什对中国白酒的文化底蕴与产品特质给予了高度认可。他表示,中国白酒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香型的丰富性,包括酱香、浓香、清香等多个类别,承载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多年培育,中国白酒已经在国内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忠实消费群体,这为其走向国际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白酒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挑战,布什表示,尽管白酒的文化独特性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浓郁的口感与香气对初次接触的海外消费者而言,仍存在一定的接受门槛,这是其国际化道路上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布什表示,中国白酒品牌应加强国际市场的宣传普及,尤其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打造全方位的传播体系,通过符合海外受众认知习惯的方式,传递白酒的文化内涵与饮用场景,“在中国国内已建立起高知名度的品牌,具备更强的市场基础,更容易在国际市场实现突破。”
在营销方式上,布什肯定了中国酒企通过调酒师将白酒融入鸡尾酒创作的推广方式,认为这是降低国际消费者尝试门槛的有效尝试。他进一步建议,中国酒厂可以开发成为外国游客的参观目的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品牌认知,让国际消费者亲眼见证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亲身感受酒厂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在情感层面建立连接。
布什特别提到的一个积极信号是:中国白酒已成功进入巴黎的豪华酒店和星级餐厅。这一现象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特色产品的接受度正在提升,高端消费场景为中国白酒出海提供了可能性。
面对未来的全球竞争,布什认为,本次赤水河论坛所展现的开放心态,以及产区之间的良性竞争,将共同推动中国白酒在全球市场上开启新的发展历程。
酒企需开发更契合年轻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种
当前中国白酒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市场供需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论坛现场,李迅雷从消费维度切入,深入分析了当前白酒行业的调整态势与突围路径。

图为中泰金融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数据显示,白酒行业过去十年产量呈现萎缩态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白酒企业数量已缩减至887家;产量方面,同期白酒产量为191.59万千升,同比下降5.8%。营收与利润表现分化,上半年行业销售收入达3304.2亿元,同比微增0.19%,但利润总额为876.87亿元,同比下降10.93%,行业整体面临不小的增长压力。
李迅雷表示,当前行业正面临需求收缩,亟需通过加大促消费力度,为酒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李迅雷看来,中国酒业未来将呈现三大核心发展趋势。首先是增长逻辑从“量增”向“质增”转变,目前白酒行业仍处于去库存调整阶段,整体呈现“优质产能稀缺、整体产能过剩”的格局。在此背景下,酒企通过深耕产品品质、创新消费场景、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产业增长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既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
其次是行业重心从酒厂向消费者转移。酒企加快构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模式,通过举办各类互动活动,让消费者深入感受酿造工艺与品牌文化内涵,进而增强品牌认同感与忠诚度,实现从渠道驱动到消费者驱动的营销转型。
此外,产业链利润需向下游共享。数据显示,白酒经销商的平均毛利已从2019年的20%-23%降至2024年的15%-17%,平均净利润也从8%降至3%-5%,“上游、中游、下游需协调共生长。”他说。
针对这些趋势与行业现状,李迅雷提出,酒类企业应积极布局出海,一方面扩大产品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可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收购海外酒类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空间。同时,需主动出击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以更贴近市场、更契合年轻人需求的口味与高性价比,拉动白酒销量回升。此外,还要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通过降低酒精度、适配年轻人口味偏好等方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赤水河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上,这样的跨界对话正不断推动中国白酒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向着构建百花齐放、共享共赢的全球酒业新生态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