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农业闲置资源、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创新推出“烟+N”多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引导农户使用烟叶烤房和育苗棚在非烟季转型利用,为菊花、水稻等特色农产品提供烘干、育苗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烟叶基础设施利用率,更构建起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池州方案”。
烤房“再就业”,从烟叶到菊花的无缝衔接
深秋时节,池州烟区的烘烤工场本该进入“休息期”。然而,在东至县尧渡镇长岭村的烟叶烘烤工场里,烤房依然火力全开,设备的轰鸣声与农户的忙碌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别样的丰收图景。工人们正忙着安装架子、摆放菊花,为烤房的“加班”任务做最后的准备。
“以前烤完烟叶,烤房就空着了,现在用来烘菊花,既提高了利用率,又增加了收入。”长岭村农户王翔说道。据统计,一座烤房一次可烘烤鲜花约2000公斤,烘干后的菊花色泽好、品质高,市场售价显著提升。这种“烟菊轮作”模式,既避免了设施闲置浪费,又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创新实践,让烤房在非烟叶生产季节焕发新生。作为东至县特色农业产业,菊花种植对烘干工艺要求严格。以往菊农多采用传统小型烘干设备,效率低且受天气影响大。如今,烟叶烤房的加入不仅解决了规模化烘干难题,更提升了菊花的产品附加值。
基础设施“全年无休”,循环经济赋能农业增效
“以前育苗棚只用三个月,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创造效益。”一位参与秧苗培育的烟农算了一笔账,利用育苗棚培育水稻秧苗,每亩可节省成本200多元,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代育服务,额外增加收入。
烤房和育苗棚是烟叶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但传统上其使用率仅局限在烟叶生产周期内。如今,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创新利用模式,让这些设施实现“全年无休”。例如,闲置期的育苗棚被改造成水稻育秧工场和黄精育苗基地,烤房则在秋冬季节服务于稻谷、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烘干需求。这种循环利用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拓展了产业链条,成为推动池州烟区农业增效的新引擎。
多产业共生,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随着烟叶采收工作结束,烟农迎来了烟后水稻种植期,他们趁着晴好天气,抢抓农时溶田、拔秧、插秧,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今年我种了160亩烤烟,现在烟叶收完了接着种水稻,今天雇了一些工人开始插秧了,我们烟后稻预计10月中旬收割,亩产量可达1300斤左右,烟稻轮作让我们实现一田双收。”烟农汪伯逸满意地介绍。
近年来,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立足烟田综合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烟粮互补、多业共生”的新路径。除了菊花外,烟区还因地制宜推广烟后接茬种植水稻、食用菌等作物,形成“烟粮”“烟菌”等特色组合。这种多产业融合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资源利用率,还推动了烟区从单一产业向立体化农业转型。
“我们通过科学规划茬口,确保烟叶与接茬作物无缝对接,同时依托现有设施开展多元化生产,帮助烟农实现‘主业稳收、副业增收’。”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中心副经理汪文杰讲到。
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N”模式的探索,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通过多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从烟叶到菊花、从烤房到育苗棚,农业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体现了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随着更多特色产业的加入,这一模式将持续释放发展潜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支撑。(王逸涵 张瑜 许华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