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这就是‘活着的丝绸之路’”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9-14 14:17:00

尔冬强

资料图:尔冬强

新华社信息上海9月14日电 (记者许晓青) “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描写了月光下壮观而瑰丽的慕士塔格峰,就这样,‘丝绸之路’的概念第一次印在我孩提时代的脑海里。”57岁的摄影家、探险家尔冬强在坚持长达16年之久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搜寻、拍摄、集纳、整理后,回忆起自己的初心。

2000年,刚过40岁的尔冬强下决心进行一场时间跨度不设上限的长途“冒险”:自费重走100多年前李希霍芬、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的亚欧“发现之路”,搜集整理当地现存的中西文化交流证据,归纳出陆地和海上丝路的民间视觉文献资料。他的努力,得到了荣新江、段晴、熊月之等资深专家学者的肯定。

如今,一批珍贵藏品陆续集纳于上海的多个展示空间,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部分民间文献、史料及照片正在位于上海徐家汇的“汇展示厅”展览。

“这不是一般的探险,而是沿途搜集各类依然存世的文献史料证据,并拍摄今昔对比的照片。”戴着棒球帽、穿着立领T恤,一身职业航海家打扮的尔冬强对记者说道。

16年间,尔冬强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驻扎过的城市超过150座,拍下了数十万张照片资料,涉及沿途国家和地区的自然遗产、古迹遗址、经贸概况和人文风情等。

2013年,尔冬强尝试根据100多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的部分研究成果重走丝绸之路。他自驾越野车从上海出发,穿越亚欧大陆,途经西安、兰州、和田、喀什、塔什干、伊斯坦布尔、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丝绸之路重镇,历时56天、数万公里行程,最终抵达德国汉堡。

尔冬强说,李希霍芬当年来到中国,接受位于上海欧美商会资助开展了大型探险活动,在其集纳出版的巨著《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概念。

在为数众多的丝路文献收藏中,尔冬强个人心目中的“镇展之宝”当属1912年柏林版的李希霍芬的巨著《中国》。正是在2013年尔冬强驱车赴汉堡途中,在德国小镇罗腾堡的一家旧书店里,他找到了这个珍贵版本,并立即把它买下并带回中国。

正在上海徐家汇展示的大量“海上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资料,包括数百年间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留存的海上贸易和民间交流记录,相当一部分在当地采集的内容,以数码文献资料和照片等形式,通过60多块屏幕滚动播放,与丝路沿线的实物展品一一对应。

“过去几年,在爪哇群岛的巴达维亚(雅加达)、苏腊巴亚、三宝垄等地拍摄人文遗产时,我感受到了时光倒流,处处可以体悟到中华文明在过去几百年间流淌、传播开来的痕迹;在乌兹别克斯坦,当向导踩踩脚下的土,告诉我‘这下面埋的天然气管线,向东一直通往上海’,我就立即按下快门,因为这就是‘活着的丝绸之路’。”尔冬强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道。

在周围亲友看来,尔冬强16年如一日的努力,与他早年作为摄影记者的执着有关,也与尔家父辈们流传下来的“好奇基因”有关。

上世纪40年代,尔冬强的父辈中有相当一部分去往香港,主要从事当时十分新奇的电影事业。在尔冬强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件礼物——照相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尔冬强开始用镜头探寻新奇事物,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

“作为一名擅长摄影的探险者,除了记录当下,我还会关照丝绸之路的时代变迁,比如我专门根据当初斯坦因抵达过的一些古代遗迹遗址,一一对应拍摄照片,记录下100年后的变化,这对未来而言,也是重要的视觉文献采集。”他说。

最近被提名为“感动上海”人物之一的尔冬强,在“一带一路”上,还有几个未了的心愿,一是希望继续走完亚洲以外的海上丝绸之路行程;二是希望带着个人搜集整理的文献和拍摄的照片,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展览。

早期在中国考察时,斯文·赫定曾这样写道,“太阳下山,紫色的暮光隐没在慕士塔格峰西山坡的后面。一轮满月升至冰川以南,我走出帐篷,踏入浓浓夜色,欣赏着这片我在亚洲大地上所见过的最为壮观的景象。”

被这段话深深吸引并深受鼓舞,至今仍在坚持进行“一带一路”探险的尔冬强说,希望地球上“文明与文明的对话”能进行下去,这是一项以人为本的事业,摄影家和探险家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推荐
姚敬:“一带一路”助中阿两国长远发展

天然的地理连结,悠久的人文沟通,阿富汗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两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姚敬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阿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助于两国的长远发展,而且有利于地区的稳定繁荣。”

丰富宫藏见证友好交往 “一带一路”力推中土发展

土耳其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老皇宫--托普卡帕宫。在近四百年的历史中,这座昔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宫殿聚揽了大量珍藏。

老挝华文学校寮都公学79年中国情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日前,在老挝华文学校寮都公学79岁生日那天,中老双方教师用笛子、古筝、葫芦丝以及具有老挝民族特色的手鼓,在学校礼堂里共同献上了一曲“友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