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一带一路”加快中国经典图书“走出去”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张斌 2016-11-08 08:53:00

由法尔贾尼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合作翻译并校译的《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

图为由法尔贾尼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合作翻译并校译的《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8日电(记者郑一晗 汪健)“学生们若想阅读中国经典,过去只能去找英文译本,或者直接读中文原版,但这对大多数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法尔贾尼说。

据介绍,艾因夏姆斯大学在埃及是较早开展中文教学的大学之一,但学校图书馆里竟长期难觅一本翻译成阿文的中国图书。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近日,由法尔贾尼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合作翻译并校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在北京首发,丛书中的《道德经》《战国策》《列子》等多部典籍是法尔贾尼潜心翻译几十年的成果。

借助“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文化项目“丝路书香工程”,这套丛书一经推出就被埃及、约旦等国的出版方买下了版权,在阿拉伯市场进行推广。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看来,实施本土化战略是中国经典图书走出去的重要方式,而译者本土化和中外译者合作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

“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对语言转换中的地道性要求很高,借助熟悉中国文化的本土译者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参与丛书翻译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刘欣路告诉记者,没想到这套丛书在阿拉伯国家如此受欢迎,说明它顺应了中阿文化关系发展之需。“过去中国的图书主要以实物出口为主,但高质量的作品有限,事实证明中阿译者合作翻译是可行而有效的。”

自2014年启动以来,“丝路书香工程”已资助980多种优秀图书的多语种翻译出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设立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以表彰为翻译中国图书做出贡献的外国译者,法尔贾尼就曾于2013年获此殊荣。除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外,中国政府还着力推动中国与丝路国家图书互译、汉语教材推广、境外参展、出版物数据库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中国出版产品在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赵海云认为,中国图书从实物出口到版权输出,进而延伸到本土化运作,这一过程需要整个出版行业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操作经验。他介绍说,目前已有至少16家中国出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引入本土化运作机制,通过当地的翻译、出版人才来推广优秀的中国图书和文化。

书展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罗国际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上,中国或以主宾国身份亮相,或在书展期间举办作家见面会、翻译研讨会等,有效增强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关注及认知度。

在2016年举办的开罗国际书展上,中国典籍《群书治要》的阿译本就被埃及文化部长赫尔米·纳木纳一眼相中,当即建议本国出版机构买下该书版权进行出版。该书译者翻译家王复告诉记者,书中蕴涵的中国式历史、哲学、政治智慧契合了阿拉伯人试图了解和学习中国发展模式的心理。

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译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扬帆出海。记者了解到,目前优秀中国图书的阿拉伯文翻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既包括《唐宋诗选》等颇具翻译难度的文化典籍,也有莫言、刘震云等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

“外国人不仅希望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对中国当前的发展很感兴趣。”阿拉伯文学专家张洪仪教授对记者说,推动包括优秀图书在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海外希望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