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培育“思如泉涌”思政工作品牌为抓手,将思政工作与县域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深度融合,推动“思如泉涌”品牌从理念走向实践,致力上好“皖美思政课”,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工作新路径。
精准施策 明确品牌培育路径
非遗进校园活动。临泉五中供图
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有序推进。在推进思政工作中,临泉县注重顶层设计,将“思如泉涌”品牌建设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规划,形成了“党委统筹、宣传牵头、部门联动、全域推进”的工作机制。制订《“思如泉涌”思政工作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覆盖全域、精准滴灌、务实有效”的建设原则,设置“理论宣讲、文化创作、实践体验、志愿服务”四大活动板块,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全域覆盖”的步骤,先在陈集镇、高塘镇、滑集镇、临泉二中、皖北经济技术学校等部分单位试点,总结经验后向全县推广,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整合多方资源,丰富思政内容。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非遗等融入“思如泉涌”品牌建设,使思政教育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上,在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常态化开展历史文化普及活动,让姜尚文化、古沈文化、射箭文化深入人心。在红色资源利用上,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走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魏野畴烈士纪念馆等场馆,通过实物展陈、历史讲解,让革命传统教育入脑入心。在非遗资源融合上,将肘阁抬阁、民间杂技、漆扇制作、蛋壳精雕等非遗转化为思政载体,让群众在传统工艺体验中涵养专注力、传承文化根脉。在产业资源结合上,以“中原牧场”“芥菜小镇”等区域品牌为依托,组织群众、学生走进产业园区,感受县域经济发展成果。
建立骨干队伍,广泛吸纳人才。选拔一批党政干部、教师、劳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骨干力量,形成“专兼结合、上下联动”的骨干网络。在能力提升上,通过“青年夜校”“骨干培训”“交流研讨”、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展理论素养、活动设计、群众工作等方面培训。高塘镇率先创办“青年夜校”,邀请专业人员对镇村干部、农村妇女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能力;县教育局组织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推动专业力量融入思政工作。
精准发力 打造特色实践载体
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与需求,临泉县在培育“思如泉涌”品牌中,着力打造了一批接地气、有活力的特色载体,实现了思政工作的“精准滴灌”。

召开村头群众会。赵怀勇供图
在农村领域,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滑集镇创新推出“114”工作法,即通过“一本诉求账”收集群众难题、“一场村头会”凝聚思想共识,以“四用心”服务(用心记事、用心问事、用心解忧、用心办事)解决实际问题。陈集镇开设“父母课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红色场馆研学、亲子实践活动等形式,搭建亲情“连心桥”,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大学”。高塘镇举办“巾帼聚力 乡风润心”思政故事会,通过村嫂分享服务群众的鲜活故事、情景再现工作场景等方式,彰显基层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半边天”作用。

临泉二中召开思政工作座谈会。葛春梅供图
在教育领域,以“五育润心、青春向阳”为主题,推动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临泉二中以非遗、红色教育、法治教育进校园为载体,开展剪纸、空竹、面塑等非遗活动,举办抗战故事会比赛,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培育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皖北经济技术学校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非遗疗愈(蛋壳精雕)、插花润心、心理游园会等,为学生心里种下阳光。临泉一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工艺,开展漆扇制作活动,近百名教师在创作中释放压力,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在企业领域,聚焦“劳模精神引领、技能素养提升”,开展劳模工匠“六进”宣讲活动。全国劳动模范张建业、安徽省劳动模范李西银等深入企业一线,以自身成长经历诠释“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安徽工匠韩玉梅走进学校,向师生分享非遗传承与创业奋斗的故事,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临泉县司法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齐磊供图
在社会领域,推动思政教育与法治建设、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迎仙镇依托“三下乡”活动,组织司法、卫健、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健康服务,将“纸上法条”转化为“生活指南”,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意识。高塘镇开展“微光成炬暖童心”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心愿表达平台,让思政关怀浸润童心。
在网络领域,组织开展思政微视频比赛,围绕姜尚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非遗、产业发展、典型模范、乡村振兴等方面,征集思政视频作品324件,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制作优良的视频作品在县级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不断扩大网上思政的受众面。
精准服务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思如泉涌”品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载体,使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浸润人心。今年以来,累计举办思政宣讲活动380余场次,受众18余万人次。举办思政演讲、朗诵、艺术比赛等活动180余场。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安徽日报、中安在线、安徽电视台等媒体累计报道120余次。

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服务留守儿童。韩媛媛供图
品牌建设坚持“思政+认同”理念,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在全县形成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滑集镇通过“村头群众会”累计宣讲政策260余场次,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从原来的65%提升至92%;陈集镇“父母课堂”累计开展讲座12余场,覆盖家长2000余人次,群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逐渐形成;临泉二中通过法治教育,校园安全度明显上升,今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皖北经济技术学校通过思政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90%以上的学生表示“更能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品牌建设坚持“思政+民生”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全县推进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建成“积分超市”380个,1-10月开展兑换3800余次,1.7万余人次;累计排查收集问题2.36万余个,解决2.3万个,化解率超97%;深化民生项目领办机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主动领办基层治理项目435项。

高塘镇开展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李秋菊供图
品牌建设坚持“思政+服务”理念,把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解决了一批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高塘镇“高塘大嫂”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助老解困、环境治理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韦寨镇吴营村通过思政引领凝聚发展共识,建成富民产业园和蔬菜基地,带动13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万元;长官镇蕴华居委会举办重阳节“敬老幸福宴”,邀请全村160名70岁以上的老人穿新衣、吃大席、听大戏,共享生活之乐;迎仙镇通过“订单式普法”,解决群众法律困惑120余件,将矛盾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品牌建设坚持“思政+文化”理念,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重要方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开展戏曲进景区、进社区、进乡镇、进庙会共计22场,举办惠民文化演出394场次,每周定期开展“百姓大舞台 周末唱起来”等公益演出活动,在重大节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次,线下惠及群众5万余人,线上服务人次40万余人。
临泉县将持续以“思如泉涌”品牌建设为引领,不断扩大思政工作队伍,搭建更多思政工作平台,努力创新思政工作路径,以丰富而鲜活的内容让思政工作深入人心,为上好“皖美思政课”贡献临泉力量。(赵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