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重庆保税港区开放创新体系见雏形 累计引进企业超过1800家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01-29 15:19:19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保税港区获悉,截至目前,该保税港区已累计引进企业超过180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3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889亿元人民币。2017年,重庆保税港区规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指标位列全国14个保税港区第一,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保税港区前三名。

重庆保税港区是我国首个拥有“水港+空港”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也是全国试点贸易多元化政策的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近年来,其充分发挥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在完善口岸、通关、通道等开放功能平台的同时,培育发展了加工、贸易、物流三大产业,初步建成了辐射内陆地区重要的保税加工基地、保税物流基地和服务贸易聚集区。

重庆保税港区集团总经理黄杰介绍说,重庆保税港区近年来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同时,一方面推动智能终端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不断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推动保税港区内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重庆保税港区在原有的笔记本电脑、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延伸、引进、拓展了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等产业,形成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在原有的华硕等品牌基础上,引进了索尼、卡特彼勒等7个新的国际品牌和惠普全球维修中心等项目,推动产业创新迈向高端。

数据显示,过去5年,重庆保税港区已累计生产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1.18亿台(件),占重庆全市同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31.65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重庆保税港区逐步从成立初期的加工贸易一枝独秀,创新发展出以“保税+”为特色的新兴服务贸易业态,成为新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点。

面积为4.7万平方米的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是重庆保税港区发展“保税+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目前累计引进55家境内外客商入驻。记者在这里看到,意大利馆、澳大利亚馆、俄罗斯商品馆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国别馆内展销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选购。

此外,在“保税+整车进口”方面,重庆保税港区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进口汽车会展活动,引进整车进口企业26家。2017年,重庆保税港区的整车进口贸易量首次突破整年1000辆大关。其中,经中欧班列(重庆)从重庆口岸完成进口清关的比例超过40%。

按照重庆保税港区最新发布的3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将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5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3年累计突破15亿美元。

相关推荐
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7月9日12时许,一列满载通讯设备、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缓缓驶出,标志着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重庆发布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三企”联动项目 总投资规模超700亿元

重庆7月10日发布36个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企、外企、民企“三企”联动项目,总投资额超700亿元,涵盖新材料研发制造、商业资产盘活运营、金融资本创新运作等多个领域。

新能源汽车借道出海 麻辣美食香飘世界 看新加坡之行背后的重庆机遇

6月的“狮城”,迎来了一场“陆海之约”。10日至13日,重庆组织上百人的代表团到新加坡,参与“新加坡·重庆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暨中新金融峰会、2025陆海财经论坛等活动,共促渝新“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