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科院院士《自然》撰文 诚邀各国专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8-01-31 14:46:45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记者董瑞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评论文章,呼吁各国专家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在这篇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文章中,郭华东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将会加速消失,丝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他举例表示。 

不过,“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对地观测能力较弱、应用研究水平较低,甚至无力承担土壤、大气等观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具备对地观测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此外,“一带一路”地面观测数据的共享合作十分缺乏,大量宝贵的科学观测数据仍沉寂在大学、政府等机构的资料库里。 

针对上述挑战,由郭华东任主席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提出,要提高数据共享能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运用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决策。 

自2016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在“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地球大数据密集计算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科学合作,将构建面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进行空间监测。目前,该计划已得到了2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已扬帆起航。我们诚挚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更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携手,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服务可持续发展。”郭华东说。

相关推荐
格鲁吉亚总理:共建“一带一路”对格鲁吉亚具有重要意义

格鲁吉亚总理科巴希泽10月22日在第五届第比利斯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期间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对格鲁吉亚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格鲁吉亚的互联互通能力不断增强,对华经贸合作持续扩大。

“永”字当选2025“一带一路”年度汉字

2025“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9月28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永”字从9个候选字中脱颖而出,当选2025“一带一路”年度汉字。

跨越山海绿为桥 中拉携手筑未来——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在京结业

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4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带着对绿色发展的共同期待汇聚中国,参加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国际合作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