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南钢董事长:制造业升级需坚持做“难事”和“慢事”

来源:新华丝路网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8-05-02 11:18:31

新华丝路网柏林5月2日电(记者沈忠浩)全球工业数字化转型、向智能制造迈进的大潮中,中国制造的处境和发展前景如何?作为一家大规模钢铁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江苏南钢集团董事长黄一新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给生产流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再造生产流程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不仅要做赚钱的事,也要坚持做“难事”和“慢事”。

在南钢工作30年,黄一新亲历了自动化、信息化给钢厂带来的改变。“1988年南钢员工近3万人,年产30多万吨普钢;如今,员工数量缩减到1万多人,年产1000万吨特钢,这种明显的减员增效,很大程度得益于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用。”黄一新说。

对南钢来说,自动化和信息化不是新名词。黄一新对记者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基于生产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南钢已经开始使用车间或分厂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将一个车间或分厂的运行单元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南钢于2005年前后开始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全厂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实现了覆盖全厂的信息化。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展,汉诺威工博会连续6年将主题定位在“融合的工业”,体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融”。“融”的基础是“联”。以南钢的实践为例,中国制造企业已经能够实现“联”,优化生产和企业流程起步并不晚。

黄一新认为,智能制造要求的“融”以更广泛的“联”为基础,不仅限于企业内,而是打通上下游,直达终端消费者。

“个性化定制是工业4.0的初形。”黄一新告诉记者,2015年南钢启用自主研发的分段定制准时配送系统(JIT),开启了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的新模式。

他举例说,在向下游造船企业提供钢板的过程中,从前只能根据用户订单大批量的生产单一品种、单一规格的整块钢板,“半块钢板是废品”。然而,由于造船企业改变生产流程、采取模块化生产,倒逼上游钢铁企业必须能够同时提供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钢板。

利用JIT系统,南钢能够按照用户需求,将轧出的一整块钢板灵活加工成不同的品种和规格,提供给多个用户,几乎没有浪费。

黄一新说,尽管个性化定制使南钢的生产成本有所上升,钢板售价随之略有上涨,但对造船企业来说,造船周期和用工成本缩短三分之一,用料省20%以上,价值十分可观,因而使南钢与造船企业上下游互利共赢。

“开发JIT系统是一件难事。3年来,我们一直不断改进。”黄一新指出,个性化定制不仅对生产,对整个仓储物流形式都会造成颠覆性影响,因此必须通盘考虑并不断完善流程设计。

不仅在技术上,南钢还在拓展从钢厂直达终端客户的新商业模式(C2M)。黄一新对记者说,针对工程机械的钢材磨损件,终端客户可以不经工程机械制造商,直接向南钢订制原装零配件。“客户通过APP上传图纸,南钢负责生产和配送,缩短设备维护时间、提高维护质量。”

目前,摆在黄一新面前的难事之一是JIT系统与下游企业对接的问题。“如果下游企业没有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无法通过相应的系统与南钢的JIT系统对接,南钢的个性化定制能力就无法为整个产业链的制造能力带来跃升。”黄一新说,为此,南钢计划帮助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化对接,打造平台将下游企业聚拢起来。

“传统产业+互联网思维+用户入口流量,这是制造业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黄一新说,只有增强用户粘度,才能把“赚钱”的企业做成“值钱”的企业。

与信息化相比,更难、更慢的是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黄一新说,中国钢铁的品质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高端钢铁制造装备仍是“洋货”居多。

智能制造不仅要有“聪明的大脑”、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和能力,还需要先进的设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依然年轻而充满活力。”黄一新认为,钢铁制造设备必须在引进的基础上坚持吸收、改造、再创新,以工匠精神、创新驱动,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的自主能力。

相关推荐
从积淀中走来:中国装备在全球产业链中展现硬实力

近日,2025年德国慕尼黑宝马展(bauma)举办,全球3500余家工程机械企业齐聚,共探行业未来趋势。本届展会聚焦气候中和、替代驱动、网络化施工、可持续建筑和采矿业挑战五大热点议题,展示出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五部门发文加强制造业招聘用工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2月11日对外公布,提出加强制造业招聘用工保障。

“德国造”“重庆造”携手向未来

11月11日,以“中德合作·渝见未来”为主题的“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正式启动。为期两天的活动,德国驻华使馆、德国官方经济机构及各联邦州经济代表处和德国企业代表共201名德方嘉宾,与工信部、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经济信息委、重庆多个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中信集团及渝企代表等中方嘉宾展开全方位交流合作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