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经济全球化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正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更大作为,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提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影响力,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务实推动者。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范斌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入世加速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指数从2000年的8.07%上升到2006年的最高点12.56%,但这一指数在2014年下降到9.64%。报告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和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受到的影响更大。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产品共遭遇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75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总计110亿美元,仍然是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目标国。近期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更是为中美贸易增加了不确定性,给企业贸易和投资带来影响。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瑞翔表示,中国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经济大国地位并不匹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均衡,在对外部世界感应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大体位于中游,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指数始终为负,直至2005年以后才有所回升。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看,第一产业出口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但在2008年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出口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从2000年~2014年总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形趋势;第三产业从2000年~2014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国际竞争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开放中创造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表示,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制度红利、传统工业化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传统动能。随着支撑中国经济的传统动能发生不同程度衰减,如全球化遇到的困难增多、人口红利进入历史拐点等,中国需要通过创新与开放,挖掘出传统动能的新潜力,并且培育出新的增长动能。
刘瑞翔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建立健全了产业链,构建起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格局。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取得了较大收益,是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但发展阶段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新矛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必答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必须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中国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继续推进“互联网+”行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上述报告对中国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出了八大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二是要做好准备,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更重要功能;三是要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机遇,扩大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能力;四是协调好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关系,共享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五是要在扩内需基础上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六是将全球价值链升级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变结合起来,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七是通过技术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设等,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八是在修炼好内功的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为抓住下一轮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打下坚实基础。